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闲笔不闲

字体:
—2025—
08/07
10:13:56
2025-08-07 10:13:56 来源:浙江宣传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故事叙述紧锣密鼓地展开时,作者却话锋一转,开始描写周边环境、人物心理,写下一些看似与主题情节无关的闲话。

  为何作者会舍得将笔墨花在闲话上呢?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说,这些“百忙中极闲之笔”,体现了作者的“非常之才”。鲁迅先生则将闲笔比作枝叶,在他看来,没有闲笔的文章就像失去枝叶的花,缺了“活气”,自然无法摇曳生姿。

  “以事论之,谓之旁文,以文论之,却是正事。”在名家眼中,文学作品里那些与主线无关的题外话,看似有碍于故事情节的迅速推进,实际上却藏锋于钝,饱含深意。

  “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文艺讲究含蓄内敛,特别是涉及情感表达时,太过直白有时反而显得矫揉造作。闲笔之处,有作者未尽的“心思”,也给读者留下品读意会的“空间”。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讲完老房子的历史和故事后,笔锋一转,写到妻子去世那年种在庭院中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写的是一棵树,实则是“生死两茫茫”的思念。同样是结尾处,鲁迅在《社戏》里写了一句“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很多人小时候难以理解,长大后才明白,这是人同此心的怀念,“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特别是小说行笔讲究抑扬顿挫、张弛有度,避免让读者长时间处于同一种节奏之中。闲笔的作用,就在于“紧”处留白透气、“重”处设轻调和,如“过山车”一样,吊起读者的胃口,抓住读者的心。

  《射雕英雄传》中,完颜洪烈谋夺包惜弱的重要时刻,金庸却转而描写“半湖水面都浮着碧油油的菱叶”,让读者能抽出心思消化之前发生的情节,也为接下来不速之客丘处机的到来蓄力。施耐庵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多次写了前来报信的店小二,站在远处不敢过来,让读者在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的转换中,感受对峙逐渐变得激烈,直至冲突爆发。

  还有的闲笔看似荡开几笔、随意漫谈,实则“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细读《红楼梦》等经典文本,才能解得其中味。

  “恰到好处的不经意”。有必然,也有偶然,才是人生。看似不经意的“闲笔”,既塑造现场感、生活感,也让情绪变得更真实可信,如见其人、如历其事。

  鲁迅在《秋夜》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是废话,却如摄像机一般由远到近,读者的视线随枣树流动,场景逐渐清晰,也为后面的描述做好铺垫。丰子恺与郑振铎在西子湖畔夜饮,先是描写饮酒环境,而后写到诗歌,“人做得好的,诗也做得好”,用真性情的诗来下酒,知己情谊跃然纸上。

图片

电视剧《觉醒年代》截图 图源:“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文有闲笔,人生同样如此。人生不是陀螺,如果只在目标任务的“抽打”下不停旋转,很容易倦怠不堪。因此,在升学、工作、家庭等主线任务之外,还需开辟一些支线任务、打一下“副本”。

  比如,“偷得浮生半日闲”。很多人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效率反而会降低,从长远来说,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也不要忽略途中的风景。抽空得闲,去爬一次山、逛一趟公园、听一场演唱会,都可以增加愉悦感、提升幸福感。心理学研究显示,激发积极情绪,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促进个人成长。钱学森在科研之余,爱听夫人蒋英介绍音乐艺术,因为这能让他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比如,“闲敲棋子落灯花”。有人爱在杂览中开阔眼界,有人爱在运动中强健体魄,有人爱从艺术中陶冶情操,工作之余,有一些兴趣爱好,能让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多一些诗意,也能丰富人生的多样性。常言道:“诗书可以自娱,闲情足以养气。”袁隆平年轻时,在田间地头忙碌之余,喜欢拉小提琴放松心神;汪曾祺写文章之余,喜欢去菜场买菜、做饭做菜,对美食的体验,后来也变成了他笔下有趣的文字。

  再如,“笑而不答心自闲”。现实中时常发生“无心插柳”的故事,有些闲暇时间的“不务正业”,在放松的环境中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就。苏东坡有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也有人从“闲笔”中找到了另一个突破口,将支线变成了主线。比如沈括从官场退隐后,将一生见闻写成了《梦溪笔谈》;嗜好美食的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比其诗文流传更广。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闲笔”带来的收获,很难用成绩单或者KPI来衡量,它可能是一种瞬间的轻盈、一份悠然的气质,但这种体验感本身,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如歌曲所唱“在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

  生活中,有人专门给自己一段“间隔期”(GAP),通过旅行、健身、发呆来跳出内卷,重新找到节奏。工作中,有人习惯记录偶然的所思所得,这些碎片化的“火花”,积少成多,在某个时刻成为创作灵感的“闪电”。

  在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了播种就要收获、投入就要马上见效。但复利法则告诉我们,真正的蜕变需要沉淀、需要耐心。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生不是任务,须有“闲笔”。不以世俗标准衡量“落笔”成败得失,穿过漫长的季节“况逢一朵花新”,生活自有出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