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节能不只是节省那么简单

字体:
—2025—
08/09
11:07:02
2025-08-09 11:07:02 来源:浙江宣传

  又是一年酷暑。近期,社交媒体上流行这么一个梗:“该怎么跟你形容天气有多热呢?就是连我奶奶都开空调了。”看似玩笑话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如何平衡好舒适生活与能源节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又该践行什么样的节能观?

  其实,从能源匮乏的过去走到今天,社会所提倡的节能,绝非让人们回到“摇扇纳凉”的日子,而是让每一度电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节能,不只是“节省”那么简单。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节能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误区。

  有人认为“节能必然会牺牲舒适度或产量”。这种看法是一种认知偏差,将节能简单粗暴地摆在了正常生产生活的对立面。真正的节能,不是一味地“少用”,而是精心地“用好”,在合理安排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既节约、又舒适,既经济、又高效。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提出,夏季将空调设为27℃,同时开个风扇,不仅感觉更凉爽,还能省七成电费;在生产上也是如此,宁波北仑某制造企业便很会“挑时辰”干活,在用电低谷时段加大生产,最终在总用电量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当月电费支出却下降了近四分之一。正如网友说的:“节能,其实是更‘聪明’地用电。”

  还有人认为“节能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与个体的关系不大”。这种看法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潜力。如果说,一个人节能是涓涓细流,那么千千万万的人节能就是滔滔江河。以酷暑的“续命神器”空调为例,浙江约有3000万户居民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少开一台空调1个小时,每年就能节约用电2200多万度;而如果每台空调温度调高1℃,大约能压降电力负荷160万千瓦,效果相当于减少了一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的能耗。这些数字生动诠释了何为“聚沙成塔”。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几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得很快,节能已不再紧迫”。这种看法只看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态势,却忽略了其“看天吃饭”的天然短板。以光伏发电为例,它堪称是“向阳而生”,夜晚或阴雨天都无法发电。因此,光伏发电的实际贡献相对有限,我们每使用100度电,只有约10度左右来自光伏。更要看到的是,光伏发电与用电之间还存在明显的“时间差”:白天阳光充足、发电量大,但居民用电需求相对较低;到了傍晚用电高峰,光伏却已“收工”。因此,节约能源绝不到“松一口气”的时候。

 7月4日,长兴县夹浦镇长平村,国网长兴县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能尽其用”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关乎社会发展、企业竞争、个人生活的“现实之需”。

  对浙江这样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小省”而言,要想扛起“经济大省”的大梁,破解能源资源约束是一道“必答题”。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达6780亿千瓦时,比2020年增长近2000亿千瓦时,但同期发电量却只增长了不到1500亿千瓦时,每年约三分之一的用电需求还要靠省外“输血”。这种“发电能力跑不赢用电增速”的现状,凸显了节能增效的紧迫性。

  与此同时,“能尽其用”也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对高耗能企业来说,用能成本往往占到总成本的30%以上。可以说,节能降耗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挂钩。比如,杭州某大型橡胶企业,通过构建节能大模型,能耗下降了17%,产值却增加了25%。在当前全球产业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水平正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尺,谁的工厂更节能、更绿色,谁就能掌握更多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

  而对普通家庭来说,“能尽其用”正以更智能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惬意又要简约,还要绿色可持续。如今,随着智能家居的普及,这个“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也将不成问题。比如,采用智能照明系统的家庭,灯具可根据自然光线强弱自动调节亮度,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同时,还可节能约20%-30%。同样,电动汽车的预约充电功能可将充电时间预约至深夜,不仅能享受更优惠的电价,也能缓解高峰用电压力。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既提升了生活品质,又实现了绿色用能,展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小巧思”。

 玉环市干江镇东面隘顽湾海域上,华电玉环1号风电场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输送清洁能源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实现“能尽其用”,绝非靠嘴上说说而已,也无法靠几个人卖卖力气,这一系统性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是“局中人”。

  观念上,既要“少用”,更要“巧用”。过去,人们往往把“节能”等同于“少用”,认为节能就是做做关灯、关空调等简单减法,殊不知,通过“巧用”却可以带来更好的节能效果。比如,巧用自然光,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设置了210个导光管,将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内,不仅无频闪,而且每年照明节能30%以上;宁波天一广场则将立体停车楼铺上彩色光伏板,预计光伏年发电量为150万度,既节能又美观。这些“以巧代省”的节能探索,便是通过创新设计实现能源价值的最大化。

  技术上,既要“单点突破”,更要“协同作战”。我们知道,单台设备的更新可以节能,但节能量往往是有限的,更多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把多台设备连接起来,通过一个“聪明的大脑”统一指挥,进而达到系统节能的效果,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丽水市通过大数据平台这个“智慧大脑”,对全市1500多家行政机关、医院、学校、大型综合体等公共机构进行能耗监测和调控,年节电量达7200万度,节约用电成本5600万元。

  政策上,既要引导,更要激励。科学的政策就像一根“指挥棒”,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和企业践行节能低碳。比如,分时电价政策就被称为“省钱闹钟”,通过设置不同时段的不同电价,有效引导居民在高峰时段少用电、在低谷时段多用电。有网友甚至还设置手机提醒:“晚10点洗衣服,电费五折!薅羊毛的快乐谁懂?”另外,政策“红包”也要给足。针对企业用能设备更新中存在的“换不起”“不愿换”等问题,国家出台设备更新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将高耗能的老旧设备换成“吃得少产得多”的高效设备。

  从理念到技术,从政策到实践,“能尽其用”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正把绿色发展的智慧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