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小小图书馆”里的抗日烽火

字体:
—2025—
08/30
11:10:57
2025-08-30 11:10:57 来源:浙江宣传

  东海之滨的定海老城,西大街73号,一栋灰瓦白墙的旧式民居静立街角。门前“小小图书馆旧址”七字,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那场动人心魄的文化抗战。

  谁承想,这间看似寻常的民房,曾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之中,于孤岛之上擎起一盏明灯,照亮了这座千岛之城的抗日烽火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定海作为浙东沿海重要口岸,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阶段。定海公学的学子们闻风而动,与定海民众教育馆的宣传队携手并肩,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

  与此同时,另一股“静默的思潮”正在民间涌动。1934年,青年文艺读书会在定海成立,以文艺副刊《孤舟》为平台,汇聚了一批怀抱理想、热血爱国的进步青年,翁涛、陈维周、胡时杰等皆是其中一员。

  1936年,众人相聚在陈维周家时,翁涛提出了一个想法:把读书会成员的书籍集中起来,让会员们能互相借阅、共享资源。这一建议获得大家的一致支持。书籍不足,他们就拿着箩筐到朋友处四处集书,很快,陈维周家的阁楼上,书籍便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在这小小的阁楼之上,他们分享着彼此从各地搜集的进步书籍,如饥似渴地传阅鲁迅的犀利杂文,争相讨论着苏联的经典革命小说,还热切传递着来自上海、北平的抗日最新消息,从中了解全国抗日形势。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座小小的阁楼俨然成为了一个“地下图书馆”,也是后来“小小图书馆”的雏形。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进步青年们组织成立了定海抗日宣传队。随着阁楼上进步青年们收集的存书越来越多,也为了让更多普通民众接触到进步书籍、了解到抗日形势,1937年10月,他们将归集在陈维周家中的图书悉数搬出,迁移到县前街13号,公开对外经营图书阅览业务,并将这一新的据点取名为“小小图书馆”,将馆内藏书公开出借。

  首任馆长胡时杰解释馆名:“名为‘小小’,实为星火,可成燎原之势。”一经开馆,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进步青年们更以此为阵地,开展起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至此,“小小图书馆”从“地下”走向了前台。

  

  开馆仅三个月,汹涌的借阅人流挤满县前街,原有的场馆略显逼仄。1938年1月,图书馆迁至西大街张宅,设有展藏室、阅览室、活动室,还在白泉、沈家门和岱山东沙等地设立“小小图书馆”分馆和流动图书箱,成为唤醒民众、团结人民的精神灯塔。

  鼎盛时期,图书馆藏书增至4000余册,其中还包括不少彼时国民政府的“禁书”,如《论持久战》《论新阶段》《西行漫记》《中国的新生》等。读者达到了近2000人,他们中有孜孜求学的在校学生,也有教书育人的学校教员,还有奔波于市井的打工店员,当地国民政府中的职员也曾偷偷前来借阅。

  随着中共定海县工委将“小小图书馆”纳入党的外围组织,并专门派员指导工作,这座图书馆,成了岛城传播抗战文化的枢纽,也成为中共地下党开展抗日活动的秘密联络站。

  馆内经常人声鼎沸,或召开时事讨论会,或举行文艺演出,还邀请定海籍的上海地下党员杨志华、乐时鸣等回乡作有关全国抗日形势和上海各界抗日救亡情况的报告,组织进步青年张贴抗日标语。

  1938年10月,“小小图书馆”迎来了一份意义特殊的礼物,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在武汉题赠了“定海小小图书馆成立一周年纪念”条幅,跨越重重山海,抵达定海。

  

  在抗战时期的东海之滨,这座位于街巷之中的图书馆,为岛城留下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1939年6月,定海沦陷,“小小图书馆”被迫关闭,但火种早已撒遍千岛大地。岛城的热血儿女接过“小小图书馆”传递的信念,继续书写着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抗战传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少有30余名进步青年受“小小图书馆”影响,走上了革命抗战的道路,他们中有人去皖南或苏南投奔了新四军,有人留在定海参加敌后抗日活动,还有人在定海沦陷后转入岱山等海岛地区,成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在这群英勇无畏的青年中,有后来参加过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军需官孙寿昌;有参与“里斯本丸”号营救行动的定海抗日自卫团四大队指导员李伋。还有更多的青年,前赴后继加入到抗日斗争的残酷战场,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

  比如,17岁的张叔馨,随定海地下党转战敌后,在定海白泉战斗中身陷重围,身中十一刀仍死抱敌人,为战友转移争取时间;21岁的金家迪,辗转投奔新四军六师,在战斗中腿部中枪仍坚持作战,最终被日军刺刀捅死,鲜血浸透江苏常熟的土地;19岁的陈庆恒,为掩护部队转移,牺牲于定海黄杨尖山……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不仅仅是诗句,更是这群热血儿女在那个战乱年代用生命写下的悲壮史实。

  如今,旧址犹存。2001年,“小小图书馆”被列为舟山市文物保护点。在市图书馆四楼,人们复原了当年的屋檐、匾额,重现书香氛围,郭沫若的题迹依旧肃穆。

  时光流逝80余年,但以书为剑的爱国情怀、以馆为盾的文化坚守,仍在此间激荡、回响。

  那盏曾经照亮暗夜的灯塔,至今仍在提醒每一个前来的人:过去的历史不可忘却,先辈的遗志必须传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