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此前,《亮剑》官宣定档9月在“重温经典”频道重播。近日,在B站上,《亮剑》全弹幕回归,全30集限免播放。据统计,自2005年首播以来,它已被重播3000多次,网络播放量超10亿次。
抗战剧数量繁多,这部首播于20年前,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流量明星的经典抗战老剧,为何能点燃无数观众的热血与激情?

电视剧《亮剑》截图 图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
一
《亮剑》的魅力,首先来自那些掷地有声、刻入观众记忆的经典台词。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是《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在论文答辩现场的热血演讲,阐明了整部剧的灵魂。短短数语,不仅亮出了一位军人的战斗宣言,更道出了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
“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剧情刚拉开帷幕,李云龙率八路军新1团,在苍云岭与日军的精锐坂田联队激战。面对实力悬殊、地形劣势,李云龙一登场就撂出全剧首个金句,也基本奠定了全剧基调:面对再强大的对手也无所畏惧,把“突围战”当成“进攻战”一样,就是“干”。
“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这是李云龙在战前动员时讲的一番话,他用看似粗粝的比喻,诠释了强者思维与生存法则,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唯有具备强大的实力、坚韧的意志和主动进攻的精神,才能生存、发展、赢得尊重;而懦弱、被动、依赖,只能任人宰割。
“骑兵连,进攻!”——这被观众誉为“全剧最具力量的台词”。看过《亮剑》的人一定记得全剧最催泪的场景之一:骑兵连连长孙德胜主动率骑兵连吸引日军主力,面对敌我力量悬殊,依然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尤其是在战友全部牺牲后,断臂的孙德胜单枪匹马高喊着“骑兵连,进攻!”发起最后一次冲锋,不仅体现了一名军人的勇敢无畏,也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有的誓死抵御侵略、坚守气节的血性之姿。

电视剧《亮剑》片段,连长孙德胜高喊口号 图源:“CCTV电视剧”微信公众号
二
毫无疑问,《亮剑》是新世纪最受欢迎的红色经典之一。它的重播,唤醒了集体记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部剧蕴含着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历久弥新的精神原力。
这里面,有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亮剑》的生命力源于其塑造的集体英雄群像。它打破了“高大全”的英雄塑造模式,展现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如何在绝境中锻造军魂。李云龙绝非传统意义上完美无瑕的“神”,而是一个有棱有角、有爱有恨、有时不守规矩,但对战友情深义重,对百姓心怀赤诚的“人”。剧中,政委赵刚的理想主义、楚云飞的军人风骨,乃至魏和尚、张大彪等普通战士的忠诚与勇猛,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多元、充满烟火气的英雄谱系。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英雄形象可亲可感,其精神力量更易引发深切共鸣。
这里面,有智勇双全的战争智慧。李云龙带兵打仗,总能在绝境中出奇制胜,充分展现亮剑精神并非莽勇。李家坡之战,李云龙摒弃人海战术,以土工作业逼近敌阵,集中全团3600颗手榴弹倾泻而下,瞬间摧毁山崎大队防线。楚云飞曾感慨:“就是这些乌合之众居然能阻止敌人一个野战联队8小时的进攻!”其根源正是独立团将战斗意志与战场智慧熔铸为一体。正如赵刚政委的反思:“如果我是独立团团长,我很可能把独立团带成一个遵守纪律的模范团,但这样的团队……未必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
这里面,有感人肺腑的袍泽之谊。与楚云飞“军法无情”的冷峻不同,李云龙对部下的管理充满人情味:魏和尚被害,他不惜违抗军令荡平黑云寨,那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道尽对兄弟情义的坚守;段鹏犯错,他挺身相护……正是这种“宁跟李云龙啃窝头,不随楚云飞享锦衣”的凝聚力,让独立团成为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

三
李云龙在剧中说过一句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亮剑》,更有其独特价值。
以武方能止戈。敢于亮剑并非好战,而是面对侵略时有敢于反抗的勇气和能够出奇制胜的谋略。剧中八路军以弱胜强的背后,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李云龙常说“打仗从不吃亏,只拣便宜”,看似市侩,实则蕴含“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的军事哲学。当赵刚反思平安县城之战时说“如果我制止了你,那也没有后来大胜仗了”,这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理:和平不是乞求来的,而是靠实力打出来的。今天,面对风云激荡的世界变局,唯有锻造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凝聚更多的亮剑精神,方能真正掌握战略主动,就像李云龙说的:“手里的家伙好,咱腰杆子就硬。”
勿忘血与火的来时路。《亮剑》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独立团常以巨大牺牲换取惨胜,没有“手撕鬼子”的荒诞,只有战火中的真实与沉重。骑兵连全军覆没时的壮烈诉说着英雄的牺牲必须换来对和平的加倍珍惜,骑兵连的冲锋号与“意大利炮”的轰鸣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勿忘血与火的来时路。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清醒认识:幸福与美好从来不像蒲公英一样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出千辛万苦去追寻和捍卫。
“狭路相逢勇者胜”。剧中“铁三角”在军校顶撞教员的桥段令人莞尔,但其透露出的内核却极为严肃: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是每一代人突破封锁向前迈进的引擎。今天的中国已远离战火,但世界依然波诡云谲,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的角力从未停息。李云龙式的“狼性”——敏锐、坚韧、敢突破,恰是应对新挑战的必需品。没有在科技前沿阵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攻关锐气,没有浓缩于各个领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拼搏劲头,没有在平凡岗位的坚守担当,便难以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守住发展安全线。
当《亮剑》在荧屏上重现,当年轻观众在弹幕中再次刷起“骑兵连,进攻!”时,硝烟深处的“李云龙们”仿佛再次走近我们,递上那把“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宝剑——
今天的万里晴空,皆因有人曾为我们“亮剑”斩阴霾;明日的星辰大海,更需要一代代敢于“亮剑”的热血儿女来点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