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国庆假期,那一定是“中国红”。放眼大街小巷,一面面五星红旗迎着风,漾起一片片红色的波澜。那抹随处可见的“中国红”,已然成为金秋最动人的景色。
国庆假期,在天安门广场通宵等待升旗仪式、在红色地标流连打卡、为传统文化创意产品频频买单……年轻人用特有的“打卡”方式,追寻“中国红”的文化热潮。
“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只是简单的色彩,更是庄重肃穆的象征,承载着革命岁月的记忆与千年文化的厚重。无论是感受红色精神,还是玩转传统文化,年轻人以实际行动回应着“中国红”的呼唤。我们不禁想问,是什么让“中国红”深深打动当下的年轻人?年轻人爱上的究竟是什么?
一
一提到“红色”,特别是和旅游、电影等联系在一起,刻板印象中或许会觉得严肃,甚至疏远。但据某旅游服务平台此前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国庆与中秋8天长假,“红色、秋色和月色”交织,红色旅游搜索热度同比增长一度超过2倍。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等红色主题场所均为热门景点,“一票难求”。
如今,这抹“中国红”正以更轻盈、更新颖的方式强势“圈粉”年轻一代。
“中国红”看得见。从《觉醒年代》等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破圈传播,到各类文创、数字产品的创新表达,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不断打破次元壁。井冈山、红旗渠等元素,以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国潮风格、二次元动漫、时尚配色相结合;历史场景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加持下,生动逼真地走进了生活。B站、抖音等平台都能看到官方账号发布的创意传播作品,传播正能量的知名UP主、博主也积极参与“红色打卡”。
“中国红”也走得进。不少场馆、平台都在提供能让年轻人全身心投入、产生深度情感连接的体验。比如沉浸式剧场、剧本杀等,有些地方还开展“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开发“挑粮小道”沉浸式体验项目等,让年轻人沉浸式了解历史上那些关于青春与理想的故事,很容易击中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中国红”还带得回。许多地方聚焦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提炼时代精神,以技术赋能,推出具有特色、富有内涵的产品。有的追求跨界联名,比如中共一大纪念馆所属“一大文创”与国货品牌跨界合作,推出联名款驱蚊花露水等,让文化符号在更广阔的消费场景中流通。
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转变:“中国红”不再只是被瞻仰的符号,而成为年轻人主动拥抱、消费乃至共创的“超级文化IP”。
二
有网友说:“中国红,是刻进DNA的中国色。”从南湖红船到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红旗,从先烈的热血到我们心中的炽热,“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年轻人爱上的究竟是什么?
是安放乡愁的“文化认同”。对“中国红”的喜爱是一种情感的汇聚,比如国庆、春节等重要时刻,社交媒体上“中国红”的刷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具象化的爱,是对“我们”、对“家国”的高度认同与热爱。在信息爆炸、众说纷纭的时代,年轻人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坚实的精神坐标。而“中国红”则是最直观、最有力的“文化图腾”。伴随着国潮复兴,“中国红”作为这些文化形式中最常见的视觉元素,自然而然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文化自信的来源。
是内在驱动的“精神力量”。对中国人而言,“中国红”往往具有吉祥、奋进等文化内涵,也是革命、热血等精神符号的代表。当代年轻人已经将“中国红”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动力。考试前、比赛前,年轻人喜欢佩戴或使用红色物品,此时的“中国红”便是“锦鲤红”。而在走进红色文化时,“中国红”则传递着一种无畏的拼搏精神,更多人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是彰显品味的“身份标签”。Z世代身处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喜好本身就是一种身份标识。使用和展示有设计感的“中国红”产品,比如穿国潮服饰、听国风歌曲等,钟爱“MADE IN CHINA”,都是审美品味的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对“中国红”的热爱,也是一种“社交货币”,传递的是“我们都认同中国文化”的信号。年轻人对“中国红”的热爱,逐渐成为一场志趣相投的“同好社交”。
归根结底,笔者认为,年轻人爱上的早已超越了“中国红”本身,通过“中国红”这面镜子,看到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有创造力,并且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的自己。
三
不难发现,当前的“中国红”文化热潮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在内容层面,有些仍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缺乏对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难以与年轻人产生深度共鸣;技术层面,虽然广泛应用VR、AR等新技术,但部分项目存在名不副实等问题,沉浸感与互动性不足。如何借这股文化浪潮,推动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
要深度的共鸣,而非简单的复制。那些简单印着口号的水杯、千篇一律的纪念章,已经难以触动当下的年轻人。“中国红”需要更多充满生气的表达,以更加真实、立体、有温度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通过动态舞台、沉浸观演等形式,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的故事,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几乎场场爆满。无论是追求新鲜文化体验的年轻人,还是追寻峥嵘记忆的老一辈,都能在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
要真诚的对话,而非单向的灌输。年轻一代早已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渴望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期待在互动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传承的场域,不应该只是肃穆的纪念馆,更可以是热闹的音乐节、有趣的剧本杀、沉浸式的数字展览。鼓励用户以Vlog、文创开箱、历史漫画等形式进行个性化创作,有助于推动文化在同龄人的真诚分享中实现广泛传播。
要开放的自信,而非封闭的保守。“中国红”及其代表的中华文化、革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排他的,而是善于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并勇于进行自我创新的文化。要积极推动其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数字科技的跨界融合,探索红色元素与当代青年文化的有机结合。同时,通过国际化叙事和数字化传播,让“中国红”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魅力,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潮流的时代符号。
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培养和引进一批精通内容策划、数字技术与文创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红”热潮的持续创新与传播提供坚实支撑。
对于我们来说,“中国红”是基因里的认同,是跨越代际的共鸣,是同频共振的心跳。这个假期,不妨来一场与“中国红”的双向奔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