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不少人选择避开人潮,到一些小众的古镇古村享受诗意的田园生活。比如,在丽水松阳,有保留了“村落—梯田—山水”自然形态的杨家堂村;在衢州开化,则坐落着星空璀璨、空气通透的高田坑自然村。有网友表示:“回归文化之美、原生态之美,安静又治愈,一键去‘班味’。”还有网友说:“小众古村落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完美’,基础设施可能不完善,但吸引人的恰恰是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在很多人看来,“原汁原味”不仅是古建筑修复、古村落保护领域的专业词汇,也成了诗意生活的一种向往。那么,老街、老村的“原汁原味”究竟是何滋味呢?
一
今天我们在古村落保护中强调“原汁原味”,这背后其实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新世纪之初,在浩荡的城市化浪潮中,不少老城的老建筑曾经一度被视为“发展的包袱”,是影响城市建设的“绊脚石”。“保护与发展怎么平衡”的问题,让不少人陷入困惑,进退两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绍兴。了解到当地关于老街规划的困惑后,他肯定地回答:“一定要原汁原味地保护!”他随口吟诵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并说:“你们这样做了,我们今天才能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联想起贺知章写下的诗句。”
今天的绍兴仓桥直街,越音袅袅,游人如织,绍兴古城的千年古韵历久弥新。漫步其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传统街巷、景观环境,都较好地保存了粉墙黛瓦的绍兴民居特质和沿水而居的江南生活方式。尤其是里面还留住了近80%的原住民,随处可见当地老人的生活日常,真正做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20多年的发展证明,“原汁原味”就是保护古城古村落的正确打开方式。
然而时至今日,一些人对于“原汁原味”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下意识地将“原汁原味”理解为一种静止的状态,仿佛将整条街巷、整个村落作为标本封存到时间胶囊之中,一砖一瓦不能变,一草一木不能动。与之相对,也有的人热衷于“修旧仿古”,用当今的技术和材料,将现代的生活痕迹涂抹成想象中的“历史模样”,打造出一座座精致却缺乏历史底蕴的布景舞台。
对“原汁原味”的误解,催生了一些古镇、古村令人扼腕的现状。行至其间,虽目之所及皆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耳边却充斥着如出一辙的商业叫卖。更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古镇的“特色小吃”也大同小异,烤肉串、糖葫芦、冰粉等几乎成为“标配”,而本地真正传统的手工美食却难觅踪影。游客走进这些古镇,却仿佛走进同一个“主题乐园”,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地域文化与生活气息。
在笔者看来,同质化的背后,恰恰在于“原汁原味”的流失。当我们把“保护”简单等同于“外观统一”或“业态复制”,老街、老村便如同被抽去了灵魂,在商业化浪潮中随波逐流。
二
将“原汁原味”简单等同于物质形态的“原模原样”,恰恰忽略了物质背后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我们今天之所以对古镇、古村还有着深深的眷恋,不仅是因为老建筑、老房子的沧桑古朴,更重要的是里面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记忆,如同尘封的档案,藏着个人的成长、家族的变迁、村落的兴衰。
在嘉兴的西塘古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融于一体,水乡的迷蒙烟雨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浸润其中,不少游客直呼“那种感觉就像是和久违的老友重逢”。正如一位乡村作家所言:“即便无法完全解读这些记忆密码,也能从那些被摩挲得光滑的门墩、被脚步打磨得温润的石阶,以及老人们平静的面容上,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厚重与宁静,悠长而醇厚。”
保护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延续历史”,让不同的历史层在同一个空间里叠加。老村、老街是有生命的,是活着的历史书,更是流动的生活记忆。
在笔者看来,不必刻意抹去某个时代的痕迹,也不必人为突出某个时间段的印记,而是要让不同历史层在同一个空间里和谐共存,新旧交织、古今交叠,呈现出错落有致的韵味。清代的民居、民国的商铺、改革开放初期的标语,甚至当代的艺术点缀,都可以相互映衬。
比如在苏州的平江路上,既保留着不少古朴老宅,又涌现出融合古老非遗与潮流饰品的网红店铺,评弹表演与吉他弹唱交相辉映……不同时代的痕迹交织在一起,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让老街更具层次与张力。
“原汁原味”的保护,从来都不意味着对现代元素的排斥。对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要把现代生活赶出老街、老村,而是要让现代生活以恰当的方式融入其中,既保留历史的厚重,也赋予现代创新的活力。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5年8月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调研乌镇古镇二期保护工程现场,当场提出了三点要求:要尊重乌镇的历史遗存,要修旧如旧;要把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搞好;要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给古镇植入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文化。今天的乌镇,游客可以坐在老宅里喝咖啡,在古桥上看现代灯光秀,在老街听一场街头戏剧,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三
说到底,老村、老街的万千气味,源自一方风土,是“泥土味”,也是“人情味”,更是“生活味”。比如金华兰溪的游埠古镇以“早茶文化”闻名。清晨,老街上的茶馆里坐满了人,一杯清茶、一碟小点,谈天说地,烟火气十足。这里的早茶不是为游客表演的“节目”,而是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游客融入其中,不仅能品尝地道小吃,更能感受到一种质朴的人情味与生活节奏。
“原汁原味”的保护,关键在于生活气息的延续、生活场景的还原。黑瓦片上常年生长的青苔、门前河流里清冽的水汽、冬日里北风与阳光共同风干的腊肉,都是一方水土涵养一方百姓的体现。早晨的豆浆油条,午后的粥米清香,傍晚的缕缕炊烟,孩子的欢声笑语,老人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的背影,这些日常的、琐碎的,甚至有些杂乱的生活场景,正是老街老村真正的魅力所在。历经岁月沉淀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联结。
“原汁原味”是立体多维的生活味道,这种味道里包含着乡愁乡恋,包含着历史传统,包含着家国情怀,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从“原汁原味”中读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哲学追问,活生生的场景可以唤起集体记忆,让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延续性,从而强化自我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我们也可以在传承守护中找到“我要到哪去”的方向和路径,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当老街、老村成为承载乡愁、拥抱未来的活态空间,忙碌的现代人或许就能找到精神回归与再出发的起点。
老村、老街的“原汁原味”,不是为了怀旧而怀旧,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找到自信,从生活中感知温度,带着过去的智慧与沉淀,更加从容、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