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存在一些机缘巧合。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于南京,而被一些人称作“为明朝续命二百年”的于谦,则出生在距离南京不远的杭州,有人将之视作明朝命运的“交接”。
24岁考中进士以后,于谦生命里近半时光都远离故乡为官,并把人生最高光的时刻留在了北京。
于谦身后,魂归故里,长眠于西湖的山水间。终其一生,如果说他将“清白”留给了人间,那么,他给故乡杭州又留下了什么呢?
于谦墓 图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一
杭州上城区祠堂巷42号(古称太平里),600多年前,于谦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胆子大、会读书,还是个“社牛”,杭州城里,很多人都知道于家出了一位神童,不少真假难辨的传说还流传了下来。
比如,于谦6岁时,随家人扫墓时登上凤凰台,叔叔出上联“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以“他年独占麒麟阁”对之。
比如“兰古春三难于谦”,据说于谦7岁时,遇见了僧人兰古春,兰古春三次诘难于谦皆落败,不由心服口服,发出“他日救时宰相也”的慨叹。
俗语说,三岁看老。“救时宰相”的故事,或许掺杂了后人对于谦的神化,但少年于谦的聪慧机敏和志存高远却是不争的事实。
于谦热爱读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内容之余,他还特别喜欢阅读先秦两汉时期的史籍,从中学习治乱兴亡的道理。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这段岁月时,充满感慨地写下了“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
读书为功名,在那个时代实属正常,但不同于一般人的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于谦从小将文天祥、苏武等爱国英雄视作偶像。
特别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于谦对他尤为钦佩,不仅家中收藏着文天祥的画像,还亲笔题词赞颂,其中“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这两句,不仅概述了文天祥的爱国气节,也无意间成为于谦的人生写照。
少年时的理想总是真挚而热忱,但自古立志容易守志难,在社会的磨炼和生活的压力下,很多人逐渐习惯随波逐流,忘记了来时路。而于谦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数十年始终如一的坚持,在他身上,少年志气从未消失。
于谦祠内“丹心抗节”匾额 图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二
于谦家所在的祠堂巷不远处,便是吴山。吴山不高,却在历史上多次留名,其中一次,便与于谦相关。
也许是因为山上幽静适合读书,15岁考中秀才后,于谦次年就来到吴山三茅观苦读,以准备接下来的乡试。名传千古的《石灰吟》,据说就是写于这段时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寥寥数语,却写尽了于谦的一生。从巡抚河南、山西十余年的经历,到保卫京师时挽狂澜于将倒,再到后来“夺门之变”被害,于谦真正做到了“仕途无愧甘清白”。
如勤勉为民。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于谦在成长过程中,却始终关注民生疾苦。因此,他即便官至巡抚甚至朝廷高官,也时常奔波在黄河、太行山一带,治水患、赈灾荒、为冤屈之人平反……他在诗中写道:“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1434年,山西河南遭遇蝗灾,组织人员灭蝗赈灾的同时,于谦急得自己都下地捉蝗虫去了。面对蝗灾的肆虐与地方官员的不作为,于谦痛心地写下了“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的诗句。
如两袖清风。进京述职时,曾有人劝于谦多与当权太监王振交际,即便不送金银珠宝,也送些当地特产聊表心意。对此,于谦的回答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但他觉得“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名利与名节这道选择题,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保卫京师后,即使于谦的威望权力空前,但他仍“日夜与国家分忧,不要钱,不爱官爵,不问家计”。被抄家时,于谦家徒四壁,一间锁得严严实实的房间内,只有皇帝赏赐的蟒衣剑器。
如不计得失。因为殿试时直言不讳地评论时事,会试高中第一的于谦,最终排名掉到了很后面。不过,这就是于谦,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一往无前,不计得失。
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人心惶惶之际,于谦站了出来:“言南迁者可斩也。”在保卫京师时,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于谦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等话语,得罪了众多权贵,也为他最终被害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年少时写下的“粉骨碎身”,几十年后不幸成为了现实,但是,世上能始终做到无愧于心的,于谦肯定算是其中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说,于谦给杭州留下的,不只是《石灰吟》这首诗,还有他为官为人的气节。
于谦祠壁画《京师保卫战》 图源:“方志浙江”微信公众号
三
于谦死后的第三年,他的灵柩被运回杭州,葬于三台山麓。从青年时代离家赴考后,于谦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外为官,故乡的时光虽悠然恬静,但直到去世后,他才再度长留于阔别已久的故乡。
距离于谦墓不远的栖霞岭南麓,是岳坟所在地。与于谦同为杭州人的袁枚曾感叹:“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今日之西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湖泊,既因自古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疏浚、保护下的自然之美,也因白居易、苏轼、杨万里等人写就的诗意之美,还因西湖的厚重,这份厚重源于岳飞、于谦等人赤胆忠心的浩然正气。这或许是于谦留给杭州最重要的东西了。
于谦对西湖的影响,一直在延续。张苍水就义前写道:“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青山埋忠骨,明清以降,无数文人墨客、志士仁人来到于谦墓前凭吊缅怀。清嘉庆年间,林则徐任浙江省杭嘉湖道时,曾主持重修于谦祠墓,并留下“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的楹联。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于谦的刚烈和倔强,是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站出来的原因之一,也正因如此,他在面对世事不公时决不妥协,只要是为国为民,得罪再多人也不在乎,“不惜死,亦不惜名”。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于谦可谓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知行合一”,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做人原则,不违心迎合世故,清贫但自得,孤独却自洽。当你经历了人生的千锤百炼后再读于谦,他的纯粹、坦荡、倔强,让人感动之余更能给人以启迪。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