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布的国考公告,明确将报考年龄从原来的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放宽了3岁。同时,对于明年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这次报考条件年龄的调整,与大家切身相关,引发了广泛关注。有网友说,“突然有一种可以再就业的感觉”“缓解了我35岁焦虑症”。
其实在前段时间,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的年龄条件便已不再是清一色地限制在35周岁以下。由此,不少人感到,“35岁门槛”正在被逐步打破,这对消除就业年龄的不合理限制是一次积极推动。
“35岁门槛”由来已久。曾经,它如同投入湖中的一枚石子,激起的涟漪波及党政机关、国企乃至民营企业,慢慢演变为横亘在职场人面前的一道隐形分水岭。仿佛迈过这里,便自动滑入被淘汰的轨道。
近些年,社会上对破除就业年龄限制的呼声日益增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呼吁尽快遏制“35岁就业歧视现象”,建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纳入法律。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就业群体的年龄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从1985年到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25岁上升到39.72岁。与此同时,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在不断延长,一些博士生毕业时就已是30岁左右,很可能因为“35岁门槛”错失很多就业机会,甚至可能出现学历越高就业越吃亏的“倒挂”现象。
此外,在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新政下,如果大量处于职业黄金期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因为年龄限制而被拒之门外,就会导致人才闲置浪费。
这次国考对年龄限制的放宽,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进一步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同时,也是主动顺应时代变化,适应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回应社会面的诉求。
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国考的调整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很多人在期待,公务员考试打破“35岁门槛”后,企业招聘的“年龄歧视”是不是也应该破除?
要看到,破除就业年龄歧视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深刻变革。每个企业实际情况和用人需求不尽相同,招引年轻人和兼顾各年龄段的人并不矛盾,要避免陷入盲目跟风年轻化的误区,真正树立人岗相适、才尽其用、注重实践的导向,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职场生态。
还有很多人调侃,38岁“高龄”即使过得了笔试面试也过不了体检。这看似是一句玩笑,实则是年龄焦虑未被彻底驱散的真实写照。体检标准、晋升年限、培养机制、上升空间等诸多隐性门槛,既起到人才选拔任用的择优筛选功能,同时仍在不动声色地维系着“生理年龄=职业价值”的固有等式。
打破“35岁门槛”,只是公平就业的第一步。当我们在为这样的破冰政策鼓掌时,还需要努力推动一场制度、认知、理念的深层次重构,让“隐性歧视”无处遁形。
当社会真正认可每个年龄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并在一个个细节里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条件,年龄焦虑才能真正消散,职场才能迎来真正的年龄友好。
2024年12月1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举行。图为考生在某考点等候进场时复习 图源:新华社
无论如何,这次国考将年龄条件从35岁放宽到38岁,是对当下形势与呼声的跟进、回应,已经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释放了鲜明的信号。但也有一些人担心,38岁会不会成为新的门槛?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有这样的忧虑。广袤中国大地上的每一项改革和政策,客观上是难以一劳永逸、尽善尽美的,但一定会在多目标平衡中给出最优解,每一小步的迈出,都有它的现实考量和意义。接下来,在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进的步伐里,更多领域的理念和制度,都会不断被调整、变得越来越好。就像突破“35岁门槛”一样,我们完全有理由抱怀这份期待。
当35岁不再被定义,也给了我们打破条条框框、自我设限的勇气。正所谓“50岁正是闯的年纪”,很多行业的领军人物,都是到了中年才找到了一生的志趣和方向。“择一业终一生”固然是一种理想追求,但假如不能做到,不应让年龄成为一种枷锁,困住那些想要探索人生更多可能性的人。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给予个体更多的选择和容错空间,允许人们在密密麻麻的履历表中留下些许时间的缝隙和属于自己的探索尝试。有了这份包容和从容,每个人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出彩机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