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鼓励式管理”有多重要

字体:
—2025—
10/15
16:59:26
2025-10-15 16:59:26 来源:浙江宣传

  “这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这点成绩就开始沾沾自喜”……打开社交媒体,有的博主依靠模仿职场管理者走红,而其中一些“压力式管理”的段子,引发不少职场人的共鸣。

  “压力式管理”充斥否定的评价、质疑的语气等,容易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更有甚者逐渐对职场、对事业失去耐心与信心。

  有人打趣道:“‘牛马’何必为难‘牛马’。”温暖和谐的职场氛围真的只能是梦吗?也有人疑惑,“压力式管理”真就比“鼓励式管理”更有效吗?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

  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一门“博雅艺术”。艺术的精髓在于平衡,既要精细雕琢,也要适度留白。管理也是一样,关键就在于平衡。

  职场管理与行业特点、领导风格等密切相关。对于职场人来说,大多数都喜欢轻松的工作氛围,喜欢和蔼友善的工作上级。但不难发现,在当前的职场环境中,“压力式管理”渐成常态,繁重的工作压力、压抑的工作氛围等挤压了愉悦的环境和成长的空间。

  有人疑惑,“压力式管理”为何被有些组织推崇?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有的采用“压力式管理”,更多是出于“为你好”的初衷,认为苛责和高压更能激发出团队的潜能,让下属能尽快独当一面。同时,也有一些团队管理者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就比较高,因此对于下属未达标的行为,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下属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过,也有一些“压力式管理”掺杂了管理者的“私心”。个别管理者是从高压与打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便顺理成章将压力传递了下去;还有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希望通过打压团队来凸显管理者的“不可挑战性”,从而让团队更听话、更省心。

  当下,现实情况也在不断催生“压力式管理”,特别是组织文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卷”成为推动发展的信条,导致有的组织对“狼性文化”“丛林法则”等观念高度认同,采取持续的高压和内部竞争等方式来保持团队活力;对短期利益的追求让有些组织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看到“压力式管理”压榨出的暂时性更高生产力,却忽视了它实则稀释了下属的归属感,让团队成员产生防御心态。

  二

  相较于“压力式管理”,“鼓励式管理”显然更易让人接受,正如有网友说,“鼓励式管理”更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对于职场而言,“鼓励式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鼓励出一股拼劲。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早已揭示,当人被预言失败,失败往往如约而至;当人被赋予信任,卓越常常不期而来。鼓励是一种正向反馈,可以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大幅提升个体的专注力和记忆力。“鼓励式管理”的魅力便在于精准触达心灵深处的渴望,即被看见、被信任、被认可。真诚的鼓励和适度的赞美,可以让人从“我可以吗”转变为“我可以”,激发出超乎预期的潜力,从而更敢于并善于去完成棘手的难题。

  鼓励出一股冲劲。有没有冲劲,更多看团队的士气高低。如果鼓励如同一种“社会货币”在组织中流通,那么团队的敬业度与忠诚度将不断提升。比如,谷歌发起的“亚里士多德项目”显示,如果大家相信“团队中没有人会因为承认错误、提出问题或提出新想法而让大家感到尴尬或受到惩罚”,那么每个人都会更有安全感,团队才有可能成为一支成功的团队。华为也深谙此道,提出“炸开人才金字塔尖”理念,本质上就是在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这份安全感不仅增强了团队黏性,也给了团队冲锋陷阵的底气和勇气。

  鼓励出一股韧劲。事业发展看的绝非一朝一夕的短期效益,而是稳扎稳打的长期主义。事业够不够“韧”,在于团队是否有发展预期和成长期待。过度的压力就像一根高度绷紧的皮筋,消磨的是组织的韧性,而皮筋何时断裂的未知更是让人恐惧。“鼓励式管理”的底层逻辑便是关注团队的成长,以“赋能”取代“压榨”,用“成长思维”重塑团队心态,构建可持续、可进化的职场生态。当团队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团队成员才敢于畅想未来、规划未来,组织的发展也才会更长远。

  三

  需要认识到,“鼓励式管理”也并非是放弃批评、只唱赞歌的“好好主义”,重点强调的是建设性反馈。

  管理本身就需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但不论是哪种方式,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就是要将“职场牛马”还原为有尊严、有想法、有潜力的“人”。如何开展“鼓励式管理”,也许是当下组织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

  从“生存”到“生长”。有人说,“职场牛马”关心的无非就是生存而已。但当一份工作仅为谋生,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份事业。管理之道至简:在于激发潜能,也在于唤醒善意。管理者可以尝试转变思路,从为团队“补短板”变为“锻长板”,让下属在自身优势领域创造更多的价值,激活内在驱动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实现从“怕被批评”“怕丢工作”到“我能行”“我要干好”的主动转变,不断提升自我。

  从“对人”到“对事”。“压力式管理”受人诟病的一点,就在于常常出现“对人不对事”的情况,比如员工某件事没做好,就被领导上升为品行有缺陷。因此,“鼓励式管理”尤须避免这一点,应在心态上、工作中充分体现“对事不对人”,让下属在工作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特别是注重使用机制来固化“对事”的方式,比如清晰透明的工作标准、定期常态的反馈机制等,打造充满信任且具有韧性的团队。

  从“站着看”到“一起干”。“鼓励式管理”从某种程度上看为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情绪价值。真正的鼓励,有时不是看管理者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也许,共担责任、共历艰辛、共享胜利的方式,就是最好的“鼓励式管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