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浙里乡风的文明密码

字体:
—2025—
10/30
09:18:11
2025-10-30 09:18:11 来源:浙江宣传

  “文明,让乡村更美好”,这是昨天举行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的主题。当下中国的发展,正在让广大农村形成新的文明图景。前不久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让农村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相辉映,是一个重大课题。

  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近些年来,浙江锚定建成社会文明新高地,深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持续深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推动乡村经济活、乡村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走进今天的浙江乡村,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可见白墙黛瓦的倒影在清波中微微荡漾;夜幕降临,文明实践阵地、文化礼堂里传来歌声与掌声;“文明乡厨”“有礼寿宴”等新事物,也为寻常日子添了体面与温度。

  实践表明,文明乡风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土地之上,播撒在群众之间。今天,不妨透过浙江这扇窗,来聊聊如何唤醒乡村的人文记忆,并实现实践升华。

图片

湖州市长兴县洪桥镇古龙村,金色稻田与民居、河道构成一幅田园画卷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一、始于村容,又不止于村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要求。当前,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的标志。实践启示,整洁的村容恰是文明乡风最基础的土壤。

  村容的蝶变,往往从处理垃圾与污水等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生活细节开始。日积月累,村貌的改变往往也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新的村风。如现在成为文明乡村打卡点的义乌李祖村,曾经是以脏乱差闻名的“水牛角村”,蜕变的第一缕劲风,就来自实实在在的环境整治、修路改造。焕然一新的村貌,激发了李祖村村民谋发展的精气神。

  村容村貌的改造不能止于造路修桥,更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培育新业态,发展“美丽经济”,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乡村的发展活起来,成为以村貌之变促成村风之变的关键。不少村庄硬件设施修好之后,村里又加速配套创业产业设施,大力引进各方创客,为村民带来新的致富经。这些随产业而生的发展新机遇又持续改善着村貌,从而在乡村发展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文明乡风的长久生命力,既在绿水青山的风景里,更在齐心协力的共同奋斗中。正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李祖村时所说的那样:“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图片

10月14日,游客在李祖村参观 图源:新华社

  二、细微之处,见文明真功

  一双筷子、一份彩礼、一场宴席,这些点点滴滴的日常细节,生动反映着万千农民家庭的生活质量。

  农村的移风易俗,多从破除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的旧俗开始。但其中涉及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以及人情世故牵绊等多重复杂因素,从口号到真正落实并非易事。浙江的办法是以“一日三餐”为针、以“人生大事”为线,细微之处见真章,让文明乡风在阡陌生活和有礼实践中生根发芽。

  如绍兴等地推出了“乡风掌勺人”项目。这些乡村厨师掌勺的不仅是地道的农村席宴,更是一份“光盘行动”的承诺:宴席上,菜品减量不减质;宾客们举杯同庆间,诠释了何为“减负担不减温情,改陋习不改情谊”。杭州建德用“数智殡”监管平台提升了群众“身后事”办理效率,也有效减轻了丧葬支出负担。还有的地方推出“白事公益乐队”,他们用温情乐曲送别逝者,哀思不减,却更显庄重。

  从“食之浪费”到“食之有度”,从“事之铺张”到“事之简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正是“浙风十礼”在乡村的鲜活实践,拉近了文明乡风与百姓生活之间的距离,让村民真切体会到了移风易俗的益处。

图片

 10月26日,仙居县岭下张村举行“爱心长寿面 情暖夕阳红”活动,全村300多位老人欢聚一堂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三、青春,点燃了田野的希望

  乡村不能只有风景,更要有风景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如何让年轻人回到乡村,为文明乡风注入新的养分?浙江的探索表明,创造足够的机遇与空间,年轻人自会如候鸟般归巢,在乡土中扎根创业,用创意激活沉睡的山水,文明乡风也能在代际传承中焕发生机。

  当前在浙江实行的文化特派员制度,正成为很多村庄重新点燃活力的催化剂,也吸引更多年轻人重返家乡。“文特派”们把非遗工坊开进老宅,把文化活动送到田间地头,让寂静的村庄重新被灯火照亮。这些年轻人的“整花活”不只是把流行元素搬进农村,更是结合农村乡土文化,在传承上下功夫。如各地“我们的村歌村戏”活动好戏开锣,山歌绕田间,戏腔沾酒香,用歌声唱响幸福生活。如金华市青年婺剧票友大赛等以地方戏剧为主打的“文化走亲”活动,一场晚会就能吸引众多戏迷参加,还有不少留学生专程前来观赛,婺剧和青年在农村文化礼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年轻人在浙江农村的实践印证:‌农村越年轻、越有活力,乡风也会越文明、越能留住人‌。浙江的农村正走在越年轻越文明、越文明越年轻的良性轨道上。在这条轨道上,风景与人共生,传统与未来同行。

图片

 7月11日,在建德市三都镇梦想大草坪,由文化特派员和渔村百姓共同创作、表演的音乐舞台剧《渔乐糍香》首演 图源:新华社

  四、文润其心,方得其新

  乡村文化与文明乡风互为表里。文明乡风也是一种生产力。今日的之江大地,是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山水为表,文化为魂。“开门见花园,全村即景区”,一个个形神兼备的美丽新村,堪称乡村人文经济学的实践典范。

  这崭新的活力,奔涌于古今交融的村落,陈列于独具美学的乡村博物馆,荡涤于放松心灵的民宿……乡村休闲游,正成为发展样本与创新热土。

  在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八月半渔棉会热闹上演。彩船、彩车让人眼花缭乱,节庆成了凝聚乡情、激活记忆的文化枢纽。而一旁的宁波走书传承基地,更让曲艺从“听个乐”升级为“润人心”,传承人将身边的好人故事编成新段,用乡土乡音传递新风,让古老的唱腔唱出当代价值观。

  当古老的非遗能吸引今人好奇的目光,乡风文明便真正获得了深沉而持久的内生动力。可见,提取传统文化中跨越时代的精神内核,往往就能实现从“文化保护”到“文化赋能”的跃迁。

图片

2025年八月半渔棉会现场 图源:“鄞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五、规矩成方圆,温情自然存

  在浙江,乡村治理现代化有着深厚的底色——那就是发源于浙江的“枫桥经验”。如今,这套“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的传统,在数字技术加持和实践探索创新中,逐渐形成更具温度和精度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在嵊州,过去用一笔一划记录群众急难愁盼的“民情日记”,如今升级成为“数字民情”,“民情日记”平台、“民情码”、“民情大脑”等民情反馈新花样,既大大拓宽了群众反馈问题的渠道,也极大提高了民意征集、民情分析和民情处置等方面的效率和精度。

  浙江也在将更多充满人情温度的理念融入乡村治理中。在“浙江有礼”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浙南山区针对空巢老人推出的互助养老模式,以“加双筷子”这样充满温情的朴素理念,通过“就近结对”、建邻里互助点等方式,有效解决偏远地区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精髓在于用柔性的文化浸润弥补刚性制度的不足,用透明的数字纽带连接分散的个体,从而构建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当规则内化为习惯,治理就不再是墙上的条文,而是人们心中那把衡量行为、引导风尚的“文明标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