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好,我是威尔,来自哈工大。”在义乌举办的2017中国人工智能博览会上,主持人“威尔”的路演幽默风趣,成为现场备受瞩目的“明星”。
“威尔”是来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款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展会现场,“威尔”还有30多个“同伴”,它们或为人类的医疗康复、日常生活、文化娱乐服务,或为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厅陈列的各式机器人。浙江在线记者 林云龙 摄
研发生产这些机器人的公司——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至今还不满3年。12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来到哈尔滨,走进它的生产研发基地,近距离接触了这匹在中国智能制造业界悄然崛起的“黑马”。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位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带一圈”创新创业园区。从展示墙上可见,以哈尔滨为总部基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已在北京、重庆、上海、深圳等多地设立业务中心,还在美国、日本等地设立了海外业务中心。
“集团遵循立足黑龙江、协同全国、面向世界的发展策略,自创建以来,集团突出根植学校和紧密联系市场的特色优势,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的业务模式,已建成机器人行业领先的全球化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圈。近3年来,集团集聚和孵化了30多个产业化项目。”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蔡德章说,他们要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东北振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提供不可缺少的技术活力。
伴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大回归”浪潮,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态加速发展。机器人在流水线生产作业已不新鲜,但更灵动、更智能的工作,能交给机器人去做吗?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走携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基于ROS的智能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四轴工业机器人、六轴工业机器人、轻型柔性机械臂、系列AGV等工业机器人……这些为制造商量身定制的机器人,都能轻松达到人类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
“在十九大报告中,我们看到未来的发展机遇。”蔡德章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让集团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的信心。
机器人,不仅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支撑,也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展厅里,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款脊柱康复机器人已在当地一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用于病患的腰椎和颈椎精密康复治疗;居家陪伴类机器人具备心率、血压、心电图检测等智能健康管理功能,宛如贴心的家庭医生;消防机器人可代替消防、救灾人员,进入危险的灾害事故现场……科技之光,已照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以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今两者的技术边界正在消失。蔡德章表示,这种融合,将使机器人变得更聪明、更成熟,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扫二维码观看视频
【记者走笔】科技创新 只争朝夕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发明大王爱迪生的这句名言,被后人作出了各种解读。灵感与汗水,孰轻孰重?我不敢妄下结论,但不可否认,人类历史上无数的高光时刻,都伴随着创造力的灵光一现。
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我们看到了童年的“梦”。尽管没有哆啦A梦,但机器人在诸如教育、医疗、康复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着实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1920年,若不是科幻作家恰佩克的灵感,或许至今也不会有Robot(机器人)这个单词。1959年,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自此,“机器人时代”拉开了由想象走进现实的序幕。
如今,人类永无止境的想象,正不断赋予机器人各种可能性——特种机器人、医养康助机器人、生活服务机器人、文娱机器人……我们采访中看到的只是当代机器人产业的一幕。
这个年轻的产业会去向何方?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并未在时代之问前停顿,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同样没有属于我们的疑虑时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所说:“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科技创新不仅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仅决定经济增长,还影响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
科技创新,只争朝夕;科技创新,未来可期。(钱振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