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陕西省渭南市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抓好融入上做文章,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上下功夫,将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医院等“六进”工作整体推进,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为增强社会各界认知认同,渭南市创新和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注重故事化讲述、全媒体传播、多渠道展示、互动式学习,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覆盖面。
被村民亲切称为“乡村里的120”的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刘永生,41年矢志从医、一心为民,接诊病人10万余人次,外出行诊10万公里。今年1月,刘永生被陕西省授予“三秦楷模”荣誉称号。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临渭大队二中队交通协管员岳蒲杰,在“协警”的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干好每一件小事,被市民誉为“渭南最美交警,人民忠诚卫士”。
华州区大明镇唐壕小学教师詹小翠,坚守深山小学27年,和留守儿童吃住在校,捡柴火给孩子们蒸蛋热奶,脚骨折仍架双拐坚持上课,被评为陕西省首届“最美教师”,获“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
“一批批身边楷模,一个个真实故事,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产生了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娥说。
让来自基层的标杆人物当主角,讲百姓话,说身边事,弘扬正能量。一年来,渭南市共举办标杆人物巡回报告会、“百姓宣讲团”宣讲报告600余场次。同时,“渭南·书享荟”创办以来,共开展读书分享活动30多场,分享优秀图书80余本,先后开展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等大型专题读书分享活动,荣获2017年度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在传统节日里唱村歌,品村史,读家训,已成为渭南白水县广袤乡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村歌不但唱出了新面貌,也唱出了精气神。现在生活好了,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唱村歌其实就是颂党恩。”四河村合唱队队员刘保合说。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更要接地气。白水县紧密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和群众需求,全面实施“村歌村史”工程,截至目前,全县73个村编创了村歌,41个村编撰了村史。
政府出资、群众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是近两年在临渭区上演的文化大戏。“这样的活动已举办800余场,约10万名群众参与演出,几十万人到现场观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建秦说。
与此同时,渭南还建设了3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采用雕塑、园艺、石刻等艺术手法,将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模范事迹融入公园景观,彰显了城市精神,提升了城市品位。
从黄河岸边到秦岭脚下,从频阳大地到仓颉故里,从高塘塔山到赤水崇凝,渭南市革命遗址和红色景区星罗棋布,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厚。为让红色成为最鲜亮的城市底色,渭南市深入挖掘,录制和编撰出版了《渭南红色印记》《渭华起义故事民谣集》等30多种书籍和影片。
5月4日,渭河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朱王秧歌、华州皮影、三弦弹唱等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赢得师生的阵阵掌声,秦源影雕黑陶、临渭剪纸、阳郭草编等非遗作品,也让大家赞不绝口,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据了解,渭南全市中小学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以“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和“孝敬·友善·节约·诚信”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等多场活动。市委书记李明远表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靠宣传教育、实践养成,更要靠机制制度管长远、管根本、求长效。
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陕西省渭南市正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下可触可感的注脚。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8日 01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