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常态 迸发新活力
2017年05月27日 11:18:4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

  浙江在线4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奔跑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跑道上,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浙江人民创业创新激情飞扬,浙江经济已经站上了新起点。

  过去五年,在外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我省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期间,我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6年浙江GDP达到46485亿元,连续21年居全国第四位,与居全球经济总量第18位的土耳其相当;人均GDP达12577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分类标准中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这期间,浙江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跨越。2016年我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9%,服务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54.2%,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这期间,浙江人获得感满满。打开浙江人的钱包,有三个“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居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为2.07倍,全国最低。2016年,浙江财政总收入9225亿元,相当于GDP的19.8%。

  又好又快,速度质量新平衡

  过去五年,浙江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双重压力并存。单从增速看,2009年浙江经济结束连续18年的两位数增长,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切换。能不能顶住“速度焦虑”,达到速度与质量新平衡?浙江用实际行动证明:能!

  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分别达14009亿元和4322.7亿元,自2011年以来,年均分别增长6.6%和6.7%。工业规模稳中有进,工业投资更是实现五年来年均增长11.9%。

  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明显快于规上工业增幅;服务业、工业技改、高新产业、生态环保、“五水共治”等转型升级类投资更是“高出一筹”,为浙江实体经济注入升级新动力,让诸多传统制造企业焕发出新增长动能。萧山派登洋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自主研发了智能设备,顺应个性化定制潮流,使一度“无利可图”的服装业再次回到了巅峰。

  又好又快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积极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定力与决心。速度变化是表象,结构优化才是本质,破立之间,打出了浙江经济新气象。

  破——粗放式低成本扩张的路径及“低小散”。落后产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出清。2016年,我省处置完555家“僵尸企业”,淘汰改造2000家企业,整治3万家小作坊。 

  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省统计局初步测算,这“三新”经济增加值约占GDP五分之一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接近四成。

  五年间,浙江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而是主动把换挡期看成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主动引导经济奔向“绿富美”。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好山好水引来一大批“高大上”项目落地,环境倒逼,逼出了经济健康。

  对发展的认识,往往在发展中廓清。跳出速度看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浙江已经深刻意识到,如果还是靠低小散、高消耗、高污染、低端市场,这种增长又意义何在?明智的选择,就是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创新型要素的“软投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结构优化,集约增长模式初现

  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总量相对应,浙江产业结构也经历了层次优化升级的过程。

  我省“三二一”的现代产业格局不断深化,服务业投资增速全面赶超工业,已撑起GDP的半壁江山。这其中,信息经济、现代金融和旅游经济,成为我省转型升级三大主导产业。

  2016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4%,旅游占7.1%,金融占6.6%。信息经济成为我省转型升级主引擎,在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浙江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已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浙江正在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八大万亿产业,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产业,以平均8%的增长速度,成为浙江产业的八大支柱。水泥、有色、钢铁等8类高耗能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40.9%下降到了33.5%。

  对过去粗放发展结构“断舍离”,才能为浙江经济腾出新空间。顺势而为的企业,用新空间滋养新产业。去年,关停杭钢半山基地后,杭钢腾出手来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拟组建100亿元环保产业基金,完成100亿元环保投资,实现100亿元环保年销售收入。

  对传统落后产业的固有依赖必须打破。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10+1”传统产业这一新集合被提出,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面临新一轮自我革命。2016年,绍兴等地率先对当地传统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开刀。绍兴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16年,绍兴累计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07家,占绍兴全市印染企业总数的31.8%;淘汰落后生产设备2937台(套),占印染加工设备总数的13.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去产能过程中,我省绿色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集约增长模式初步显现。块状经济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县(市、区)在浙江已达20个,比2011年多了6个。与此同时,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却比2011年下降了21%,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3.7%,用能效率居全国前列,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路径明晰,转型升级显成效

  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小桥流水、红砖黛瓦。在这个幽静的园区里,百余家基金机构的电脑正在全球市场上紧张“厮杀”。基金小镇一期的面积只有约1平方公里,但在这里的基金公司的基金规模已达到了5000亿元。

  “给5000亩地,不如拉一条千兆光纤。”基金小镇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吴青松曾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是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在面积并不大的特色小镇上,所集聚的资本和资源却是巨大的。

  站在转型升级的路口,浙江经济呼唤新载体。首批特色小镇不负众望,创建第一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477.92亿元,与自定的年度投资目标426.18亿元相比,超额完成51.74亿元。2116个创业团队入驻这37个特色小镇,诞生了23468位“创客”。

  制造业插上互联网之翼,嬗变出智能制造。在浙江,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到了43.7%,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永久落户浙江,两化融合指数跃居全国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破3万件,是2011年的2.5倍。

  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中,共享经济席卷全球,浙江也出现了井喷势头。翻开浙江分享经济版图,既有传化物流等传统产业整合平台,又有空格、闲鱼等新模式创业项目,杭州更是跻身国内分享经济第一梯队。据艾瑞咨询报告,杭州拥有独角兽企业18家,估值达753.3亿元,居全国第三。

  创业动力强劲的浙江,平均每33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人均市场主体高居全国第一。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创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极强的活力不可小觑。139万家浙江小微企业,成为浙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浙江经济不断注入新活力。从摸索前行到路径渐明,浙江正在创造一片新天地。

425.jpg

标签: 平衡;速度;质量;浙江经济;gdp 责任编辑: 洪慧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