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陈宅镇沙塔村南侧,会稷山脉西南、开化江上游狭窄的低丘谷地边,人们在用祖传的竹编工艺织竹篮。他们没想到,在相距不到100米处的尖(茧)山湾遗址中心,考古队员发掘出了四五千年前的20多片各种样式的竹编织物,其编织技艺完全不亚于今人。昨天,考古专家说,这里很可能是我国竹编工艺的发祥地,该工艺历史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
让考古队员惊喜万分的同时,诸永高速公路今年将穿越尖(茧)山湾遗址中心,面临的问题是:路让遗址,还是遗址让路?考古人员认为,遗址回填的可能性极大。
诸暨挖出四五千年前竹编织物
孙国平研究员说,经近3个月野外挖掘,出土各类较完整文物100多件,堆积厚度达2—4米。分6个文化层,分属3大历史阶段,包括近现代堆积;距今约七八百年的宋代堆积,出土人字型屋顶的硬陶质房屋模型,形态逼真,还有大量青釉和史前残石器。
当发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距今约4000—5000年)时,考古队员非常兴奋。出土了很多片保存尚好、花样繁多、工艺熟练的竹片编织物,其中有的像篮、筐。一件两头通的圆台形小竹篓,非常完整。
发掘区中部形成一个锅底形大坑。越往下,以竹、木类为主的有机质遗物越丰富,丰富程度类似于田螺山,而且集中出土在坑底中心部位附近,其中居然出土了一件几乎完整的木桨、短柄木耜形器、陀螺、棒槌形器等木器。
苏东坡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迥然不同。早在商朝,就有东阳竹编记载。原有专家认为,竹编工艺在两三千年前。而这次考古,堪称同类考古发现之最,竹编工艺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左右。
“竹编祖先”遭遇高速可能回填
孙国平说,尖山湾遗址是宁绍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考古新发现填补了浙中地区良渚时期的史前文化空白,对研究钱塘江以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多元结构、以及良渚文化向该地区传播、扩散的过程、时间、方式等问题,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虽在现有发掘范围里,未见任何直接用于日常居住的建筑基址,但从早期堆积走势来看,该遗址居址很可能在发掘区西侧较高处的缓坡上。而且,特殊的地层堆积形态,可能真实记录了当时气候变迁过程。所以,这个遗址反映出来的居住环境模式,对开展这个阶段的聚落形态考古研究来说,也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但令人头痛的是,此次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发掘区就在高速公路路基范围内。
去年,申嘉湖高速公路规划穿越钱山漾遗址。为最大限度地保护钱山漾遗址,高速公路建设方曾4次调整规划方案,穿越外围部分采用高架桥方式。
孙国平说,如果是省级及以上的文保单位或者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那一定要进行论证,比如改道等。但一般情况下,遗址经发掘清理后,将被回填筑路。尖山湾遗址由于没有特别重要的遗迹(不可移动文物)发现,而遗物可以通过异地保护,所以回填可能性极大。
该考古发掘将于7月3日结束。省考古所所长曹锦炎等专家,将于今天赶赴现场实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