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我们已经习惯了密集的工地存在,习惯了生活中伴随着的此起彼伏的噪音和漫天的粉尘,习惯了缓慢的工程进度。我们梦想着这些住宅建成后的美好,却往往忽略了创造这种美好所付出的代价。
有数据显示,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于建造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的能量。住宅产业巨大消耗背后所预示的,正是其节能潜力的巨大,尤其是面临能源短缺的今天,改变传统的住宅建筑方式显得更为紧迫——
在工厂里“造房子”
建筑工地的一笔能源账
杭州江滨一处中型住宅小区的建筑工地,工程负责人杨师傅正在安排一堆建筑垃圾的清运工作。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建筑工地特有的粉尘,并向周围的街道散布开来,在高温的作用下让人窒息。
“这已经算好的了,现在用的都是商品混凝土,粉尘少多了。”杨师傅已经不是第一次清运这些工地的垃圾了,因而显得经验十足,“不过到了工程后期,有些细致活还是需要四五千吨的袋装水泥,到时候根本不敢吸气。”说这话的时候,杨师傅禁不住皱起了眉头,似乎已经感觉到了灰尘的存在。
虽然三幢高楼的主体工程刚刚进行了三分之二,但之前运走的建筑垃圾不下六百吨,废弃的钢材、混凝土和木料是这些垃圾的“主力军”。杨师傅说,最终像这样建筑面积在六万平方米左右的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都将有上千吨。
然而比起建筑垃圾,工地上的消耗更加惊人。水是最费的。据说在这个工地,每个月的用水量都在5000吨左右,这些水都来自于城市的生活用水。“虽然每吨水费近两块钱,但工地上用这点水是一个基本量。”
用电量同样惊人。这个中型工地每月用电量就要4万千瓦时,只要大致算算你在杭州能看到的工地就可以发现,建筑工地总的用电量让杭州这个缺电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劳动的消耗量,似乎是这堆数据里最大的一项。从杭州市建设企业管理站了解到,目前在杭州的外来劳动力近200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就有近20万人,占到外来劳动力总数的10%。庞大的用工人数固然给多少民工兄弟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对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一种低效率占用。
“不过,这也只是从施工单位得到的可以统计的数据,真正最终用于这些住宅上的消耗还远不止于此呢!”杨师傅抬手指指与工地一墙之隔新入住的小区,里面是一片轻脆的打凿声。可以看出,房子的主人们已开始各自的装修大战,新建好的房子经过一阵敲打后,各种建筑材料又将重新进入这些楼房。这个城市,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几十万的装修早已不足为奇,新一轮的资源消耗又将开始……
载不动的能源消耗
“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如果还是这样长久持续下去,将给中国环境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宠针对我国现有资源的紧缺现状提出了他的忧虑。
记者目前掌握的一组数据,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直观地理解王铁宠的这种担忧: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于建造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50%的能量;
我国目前大部分建筑仍以实心砖为主要建筑墙体材料,全国各地为烧制实心粘土砖每年毁损的良田超过70万亩,相当于每年有60多万人口失去了耕地;
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了总污染量的34%;
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城市居民用水的32%都在住宅建设中消耗,我国住宅的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至3倍;
……
而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为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中国住宅产业所造成的环境资源压力现状堪忧!
“重复和落后的加工,是造成巨大消耗的两大原因。”对于中国住宅产业产生的消耗,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院院长吴为民一语道破其中的原因。
吴为民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内建材的品种并不亚于国外,但建筑业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建筑材料基本以原材料的形式进行供应,致使原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仍需要大量的手工再加工作业,建筑材料的实际损耗相当巨大。
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规格的原材料被一车车运进工地,“肢解”后形成一堆堆的建筑垃圾又被运出城市。据了解,与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相比,现场手工再加工建造方式,每平方米建筑用钢要高出10%至25%,每平方米水泥要多用80公斤。现场再加工过程所需的水电等各种城市资源被大量占用,给原本就拮据的城市用水、用电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除了造成材料和能源的浪费,施工现场手工再加工最重要的一个缺点,是工程质量往往会受到人为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影响,无法保证建筑质量的标准化。”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师,吴为民在建筑质量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落后粗糙的手工建筑工艺,不仅使住宅入住后的使用年限大打折扣,而且也使建设周期加长。目前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建设周期约为12个月,而发达国家可缩短到3个月,甚至1个月。
吴为民指出:“要实现建筑资源的节约化,保证建筑质量的标准,缩短建设周期,最终的途径是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建筑业,发展住宅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