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个样本如何反映浙江人科学素养
——我省第二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扫描
今天,是我省第二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入户调查阶段的最后一天。从今年4月开始的这次调查,其目的是全面掌握全省公众的科学素养情况。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我省选取了1920个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这么少的样本量是如何全面反映浙江人科学素养的?样本又是如何被选取出来?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调查组负责人,并和调查员一起体验了上门入户的问卷调查。
历时3个月调查1920户
——上门调查一丝不苟
下午2时许,省科协调查员吴振华敲开了翠苑街道翠苑三区67幢2楼的一家住户,上夜班的被调查人此时刚刚起床。
“抗生素能杀死病毒吗?”“不知道。”“宇宙始于大爆炸?”“正确。”和被调查人面对面坐下后,调查员开始一个一个提问,并一一记录在案。
调查组主要负责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徐慈华博士说,大多数时候,被调查人都会事先联系好后才上门,但无法联系时只有突然袭击。第一次上门不在就第二次,第二次不在就来第三次,“三顾茅庐”还不行才能换一个年龄相近文化修养差不多的人进行调查。换人非常谨慎,一般不会超过全部被调查人的1%。
据悉,从4月底开始到今天,全省第二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入户调查阶段全部结束,1920名被调查人接受了调查。而在今天的入户调查结束后,本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将对这1920份问卷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10月份将全部完成并发布调查分析报告。
1920个样本代表4700万浙江人
——“典型代表”层层筛选
本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全省选取了1920个样本(即被调查人),这个数字与我省4700万人口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们不禁要问,这1920个样本能否反映我省公众的科学素养情况?
能!徐慈华博士明确回答说,按照统计学原理,只要“选人得当”,就能够准确反映整个总体的情况。为了确保被调查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课题组进行了五层筛选。
“整个筛选过程就相当于把我省4700万人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从中选出典型代表。”徐慈华说,首先要根据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水平等统计指标从我省11个地市中随机选出20个县(市、区),其次从每个县(市、区)中筛选出4个乡镇或街道,然后从每个乡镇或街道中选出2个行政村或社区,再从每个行政村或社区中抽取12户居民,最后从每一户中抽取出一个被调查人。
经过这五层筛选,调查的可信度达到了95%,误差不超过3%。当然,假如抽取的样本量越大,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就越高,但一般而言,95%的可信度与3%的误差就已经足够了。
100道选择题反映公众科学素养
——问卷设计细细琢磨
您听说过DNA吗?您认为“纳米”是什么?您认为浙江省的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您认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怎么样?……在调查中,调查人员精心设计了100道类似的选择题。
徐慈华介绍说,虽然公众科学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总体而言,公众科学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即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来进行题目设计的。100道选择题涵盖了这些内容。
为了解被调查人对著名科学大师的了解程度,调查员先要询问“您听说过牛顿吗?”并得到确切回答之后,才会接着问“您知道牛顿主要做什么方面的研究吗?”
专家表示,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被调查人随意回答问题,确保题目能精确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考虑到近几年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本次课题新增加了“您认为‘纳米’是什么”这一题目;为了了解公众如何看待我省科技发展水平,问卷设计出了“您认为浙江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什么位置”等等。(浙江日报杭州7月1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