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回报吸引民资投向水运
与商人们动辄上百、上千万的投资气魄不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民营水运企业都表现得十分低调。不少屡见报端的企业,记者甚至无法在当地114查号台查询到。“民营资金从来就是投向那些最赚钱的行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道出了近年来民资“砸”向水运业的动力。商人们的低调依然无法掩饰资本逐利的天性。“这两年,一艘载重一万吨的散货船可获利1600万元—2000万元。我省代表性的载重3500吨左右的油船,目前从大连港运输柴油到广州港的市场运价是每吨140元左右,年获利达400多万元,而其新船的价格也只有1700万元左右。”据郑惠明局长介绍,近两年投资水运业的确回报较高,去年的回报率在7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达80%,创下浙江省这一行业的历史最高。尽管随着宏观调控的形势运价有所平稳,但利润还是居高不下。
这样的高回报已经造就了一批水运“富翁”。在拥有“浙江海运第一村”美誉的象山县定塘镇宁波站村,该村仅有440户、1400人,然而水运运力却占了全县的80%,航迹遍布全国各大港口,全村80%的家庭在投资水运业中受益。2004年,该村创造水运产值1.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全村上下拥有私家车上百辆。同样在温州的洞头、乐清、瑞安等地,仅造船一项就创造产值近30个亿,占全国该行业产值的8%,浙江省的35%。
政策利好为民资清障
“在传统的地域优势和港区深水优势之外,近两年不断推出的政策优惠也给民间资本提供了最大的利好消息。”业内人士在分析温州、台州等地民资转战水运业时也提到了这样一个原因。
为建设水运大省,我省相继出台了《浙江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浙江省内河航道“四自工程”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海运运力发展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在保证民营投资和国有资金注册公司一视同仁的基础上,为民资进一步投入水运业扫清了障碍。
随着“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民资进入基础建设、交通等行业的大门正式打开,更激发了在其他领域经营成功的民营企业转而投向水运。比如镇海一民营煤炭企业组建了宁波太平洋海运有限公司,去年宁波获准开业的13家水运企业多为工贸领域经营成功的民营企业组建。
民资“入水”还需正确引导
从房产、煤炭、石油、棉花,再到当前热闹的造船、内河航道基础建设,一拨拨热潮无不印证着浙江沿海一带大量民间资金的灵敏“嗅觉”。在温州一带,投入水运业的民资已经不仅限于省内,更有商人看中了三峡旅游客运的商机,包快艇从事旅游业。
“浙江一带的民营资金向来比较充裕,民资的流动则凸显了以利润为导向的原则。民资能在水运业获利较高的时候大胆进入,反映了浙江资金的活力,也体现了企业家们发现盈利机会的眼光。”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叶航教授认为,在当前投资渠道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流向回报率高的水运业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民资作为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本力量,在逐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当的风险。叶教授分析说,其实在水运运输等行业,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供求关系改变后,原有的价格结构发生调整,才出现了短期的利润抬高现象。如果此时进入,就需要民营企业做好扎实的考查摸底,包括前期进入的企业总数、市场潜力以及准备进入的企业数量等等,由于水运基建、运力牵扯的资金、精力很大,一旦进入后发现利润并不如想象中高时再撤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一个好的企业家是走在市场的前面,而不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当大家蜂拥进入某一行业时,最佳的投资时机其实已经过了,投资风险也相应加大。”叶教授认为,之所以之前民资“炒房”、“炒煤”、“炒油”等引发诸多争议,与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意识、非理性成分在民间资本中占据很大比例等原因不无关系。在市场日益成熟,法制日益完善的形势之下,不明就里的高额利润会越来越少。
目前的种种迹象显示,水运、能源、基建等领域将可能成为民资在房地产业之后的下一个逐猎目标,因此对政府来说,加大对民营资本的正确引导,完善对市场的预警将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