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剧扩大的杭州,哪里是城市建设的最佳落脚点?地铁施工,万一遇到流沙层怎么办?何处是杭州最合适的应急水源?工厂搬离了市区,那里的土壤清洁情况怎样?……从7月中旬开始,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随着杭州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方案的实施,逐渐揭开答案。
坐落在大地上的城市,安全、布局、发展都与脚下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与北京、上海同时作为我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杭州,近日启动的这项调查工程,首次让人们对城市的关心从地上转入地下——
7月中旬,杭州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了由张宗祜、赵启国、潘德炉3位院士等11人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这标志着该项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省国土资源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开展的“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如果说,北京、上海跻身首批试点城市,是因为这两个城市都有重大工程的考虑——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那么,杭州跻身试点城市,出于什么考虑呢?
打入地下的基桩怎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杭州虽然没有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大项目,但是,杭州也有其特殊性。2001年2月,杭州市区的行政区域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一下子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附近两个县级城市——萧山、余杭都被归并到杭州城内。大杭州城的规划、建设、管理,不能没有全面、系统的城市地质资料啊。”担任这个项目总工程师的浙江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陈忠大说,“比如西湖周边、留下地区、萧山赭山、余杭塘栖,这四个地方都是石灰岩地区,就需要调查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现在,除余杭塘栖外,其他三个地方都是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不久前,有一个大型的建设工程就在留下工地施工中,打入地下的基桩跑得无影无踪,其实是遇到了隐伏岩溶区的溶洞。”
杭州变大以后,奔腾的钱塘江似乎已成为今天大杭州的城市中轴线。钱江两岸,新的建筑开始涌现。但是,这里河流与海潮交互作用强烈,受地质作用影响,历史上钱塘江曾多次改道,河床不断地南北摆动,地质情况相当复杂。要规划、建设好钱江新城,就需要有全面、系统的地质资料。据悉,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程,首先是在钱江新城——江南城启动,这一区块是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程中的重点,也是整个工程的示范区。
陈忠大说:“我们这个工程的总体设计方案,就是根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的需求和杭州市所面临与亟待解决的城市地质问题,开展城市三维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来建立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杭州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张建明说,杭州市以往的建设工程和地质调查,已经累积了丰富的地学信息。本次的城市地质调查工程,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集成已有的和新增的各类地质资料,实现海量城市地质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综合应用。
在电脑前观看地下60米的杭州
记者注意到,在“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程”中,还有几个专题研究,其中之一是“城市土地利用研究”。陈忠大说:“现在,各地都在重视节约、集约用地,但是,如果没有全面、系统的城市地质资料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这些年,不少城市为了建设用地,走的都是“上天入地”之路。一方面是向空中发展,城市在不断长高。20年前,杭州的楼房一般不会超过5层,现在25层以上的高楼也不罕见。另一方面是向地下开发,不光是建地下室、地下停车库、地下商场,还要建地铁。杭州目前已经在实施地铁1号线建设。“‘上天入地’不能不了解城市的地质,建100米、200米的高楼,你不仅要了解地下的基岩情况,也要了解地下的水文情况。如果下面是岩溶区、断裂带,自然就不适合建高楼。如果地下水中含有较强的腐蚀成分,高楼的桩基就有可能在岁月的流逝中产生隐患。城市中哪些区块更适合承载高楼?科学的规划不能缺少全面、系统的城市地质资料。”
陈忠大说:“开发地下空间就更少不了地质资料。特别是地铁的建设,上海地铁、广州地铁在建设中都曾出现过因不良地质现象引发的工程事故。杭州的平地看看很坚实,其实,下面是第四纪形成的平均厚50至60米的松散层。你如果不了解它,一旦地铁施工,遇到不良工程地质体,就可能引发灾害性事故。”
所以,在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程中,另一个专题研究是:“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与安全性研究”。陈忠大说,杭州城市地质调查工程是采用地质钻探、物探、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获取各种地质信息,将这些信息统统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并在电脑上显示杭州城区的地下立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