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兵法”不是小人的伎俩
多数中国人对《孙子兵法》这本书并不陌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击虚”,这些古老的军事格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智慧而广为流传。在诸多往事如过眼云烟,已灰飞烟灭之际,一本2500多年前的著作却流传至今,多少证明了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但多数人知道并不等于多数人真正了解《孙子兵法》。比如有人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有人甚至出版所谓的《孙子赚钱兵法》、《孙子夫妻兵法》等庸俗化的“搭车”读物,这是对《孙子兵法》的曲解和滥用。《孙子兵法》虽然讲“诡道”,却又远非“诡道”那么简单;它是君子的智慧,而非小人的伎俩。
作为公元前500多年前的兵书,其中多数作战方式早已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渗透到现代军事乃至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四大经典是《周易》、《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前两者因文字相对晦涩而难以亲近,但《论语》和《孙子兵法》却可以为大部分读者所接受。如果能将两者熟读深思并融会贯通,那将得到人生大智慧,悟出做人高境界。
现存最古老的兵书
《孙子兵法》究竟是怎样一本书?
有人说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我认为有点偏颇。应该说,它是现存可以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兵书。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兵家著述,但均未完整保留下来。这些零散的论著通称为“古司马兵法”,出现于西周。
虽然孙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但《孙子兵法》却是吴越文化与齐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当前《孙子兵法》共留存3个版本:一是宋朝时期的武经七书;二是宋朝时期的十一家注本,其中历史上11位著名人物,如曹操等都对其作出了注解;三是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朝竹简本。
《孙子兵法》的阅读重点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它有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体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我以为,《孙子兵法》一书至少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内容,即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思想、治军思想。
战争观念即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在这一问题上,《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慎战”、“备战”为核心内涵的“安国全军之道”。它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开宗明义即表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它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但孙子同时又要求加强备战,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奢望你不犯人,人不犯你。“慎战为主”、“备战为辅”,他认为惟有“慎战”与“备战”并重,方可“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略,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成果。因此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与“伐交”,即依靠谋略取胜,或依靠两军对峙、展示军事实力来取胜。在作战行动上,它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的刚性战略。即用兵贵在神速。
我们曾有四句话来形容《孙子兵法》:料事要准、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稳。在谋略背后,它又强调实力政策。“先为不可胜”,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对方。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是全书的精髓。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13篇,无出虚实。”这其中最精要之句便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要调动别人而不要被别人所调动,要牢牢掌握主动权。
《孙子兵法》的治军思想至今在军事、商业等多种领域仍有广泛借鉴意义。所谓治军思想即如何选拔将领、训练部队、调动士兵积极性、建设和谐军队。它的核心治军思想可用“令文齐武”来概括。所谓“文”就是用政治训导、物质鼓励、精神奖掖来教育部队;所谓“武”就是通过严格的军纪军法来约束部队,有过则杀。文武并用,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最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