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种水稻、采集、狩猎,住简陋棚屋,制陶器,在依山面水的河谷平原上聚落群居……1万年前,小黄山先民已开始定居生活。嵊州距今1万年左右的小黄山类型文化遗存考古发现,让省考古所专家兴奋不已。专家表示,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此前推千年,而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找到了重要源头。
早在1984年,嵊州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甘霖镇杜山村小黄山遗址。今年初,省考古所确认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数月的发掘和研究,昨日,考古所公布了该遗址有关情况:小黄山遗址距今8000—10000年,先民已进入定居生活阶段,采集、狩猎是其主要食物来源。地层中稻属植物硅酸体的大量发现,表明小黄山先民已栽培或利用水稻;夹炭陶的大量出现,也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在遗址第6文化层,考古队员还挖掘出一件石雕人头,距今9000年左右。考古队队长、省考古所研究员王海明说,“这应该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迄今最久远的石雕人头,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
专家认为,小黄山遗址是曹娥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省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突破,为跨湖桥文化来源这一难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崭新资料。
惊现两个原始部落
早在1984年,嵊州文物普查发现甘霖镇杜山村小黄山遗址。今年元月,省考古所在曹娥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时,确认并发现该遗址下部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3个多月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
省考古所研究员王海明说,小黄山遗址周围是曹娥江上游长乐江宽阔的河谷平原,依山面水,地理环境优越。遗址原有面积在5万平方米左右,并可区分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聚落(A、B),在以往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实为罕见。
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可能用于储藏的深土坑,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坑壁陡直,坑底平整,直径1米左右;部分储藏坑上口长方形,下部圆形,坑底置放石磨盘。B区还发现火塘遗迹。
“A区发现的沿东西向大灰沟布列的柱坑,显示沟旁有一排长25米以上的建筑。沟底连排圆坑可能与储藏有关。”王海明说,出土遗物只有陶器、石器(玉器),夹砂红衣陶占绝大多数。夹砂红陶敞口平底盆形态特征,和距今万年左右的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红衣陶平底敞口盆相似。出土大量采自河漫滩的砾石料,上有人工打击痕迹。敛口钵、双腹豆等陶器特征,与萧山跨湖桥文化同类陶器有密切传承关系。
石雕人头距今9000年
考古发掘表明,小黄山遗址距今8000—10000年。考古专家推断:小黄山先民已进入定居生活阶段,采集、狩猎是小黄山先民主要食物来源。地层中稻属植物硅酸体的大量发现,表明小黄山先民已栽培或利用水稻。
在遗址第6文化层,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件石雕人头,距今9000年上下,高7.6厘米。王海明说:“这应该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雕人头,具有很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当时的工艺非常高,能在玄武岩质砾石上运用钻、刻、掏、挖等工艺,石刻形象传神。”
河姆渡和跨湖桥找到源头
王海明介绍,小黄山遗址新石器文化早期遗存保存之完好,储藏坑发现之多,石磨盘、石磨石出土数量之丰富,为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所罕见。它是曹娥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曹娥江流域乃至我省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突破,为跨湖桥文化来源这一困扰多年的重大问题的重新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崭新资料。
考古专家还推断,小黄山类型文化遗存是河姆渡文化重要的来源之一。
王海明说,跨湖桥遗址、浦江上山遗址的发现,揭示我省新石器文化的多源性和复杂性。小黄山遗址发掘,将上山遗存和跨湖桥遗存两个差距2000年、文化内涵难以比较联系的两个古老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盘活”了我省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格局。水稻遗存的发现,对农业起源特别是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