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一手抓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其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在文化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手大力支持发展民营剧团,壮大文化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新的“浙江经验”——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同步满足城乡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他们不断欣赏到丰富的舞台演出?浙江人的回答是——通过改革与创新,把国有文艺院团“赶”入市场,把民营剧团“扶”上殿堂。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我省在稳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跃的优势,放手发展民营剧团。
改革后面貌焕然一新的国有文艺院团和遍布城乡的民营剧团“兰桂齐放”,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装点得格外精彩——
2004年,遍布浙江的400多家民营剧团演出近10万场,而活力迸发的全省80家国有文艺院团,更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演出。
放手发展,催生民营剧团山花烂漫
嵊州群艺越剧团团长石国荣这几天心情格外好,原因有两个,一是越剧团在玉环县干江镇上栈头村7天的演出好评如潮,二是最近他刚刚领到了文化部颁发的民营剧团团长培训资格证书。
石国荣告诉我们,群艺越剧团常年在江浙沪一带的乡村演出,平均3000元一场的价格,前来邀请的村子一个接着一个,每场演出都人山人海,如果不连着演数天观众是不会过瘾的,很多方圆百里外的村民也会闻讯赶来,甚至有的戏迷跟着剧团跑。现在他们手头的演出定单已排到了10月份。
“我们有《荆钗记》、《康王告状》等40多台剧本戏,还有近百个即兴表演的路头戏,连演十多天也不会重复,现在我们还会在正式演出前免费赠送40分钟的歌舞、小品、小戏等加演节目,这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演出多了,效益也好了,我们的演职员平均每月都有2000元的纯收入。”石国荣笑意盈盈。
在嵊州,一批民营剧团活跃在广大农村舞台。从上世纪80年代发轫之时起,这些民营剧团就采取“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装、自带伙食、自定分配”的方法,不花政府一分钱,完全依靠自己在演出市场中赢得效益。这两年,嵊州民营剧团犹如烂漫山花,开遍乡野。嵊州市崇仁镇石门村700多人,有近200人靠演出越剧为生,他们最多时可组建起7个民营剧团,每年演出收入在50万元以上。在全国男子越剧发源地——嵊州市富润镇下安田村,全村收入呈三足鼎立之势:越剧演出收入100万元,农业收入100万元,其他副业收入100万元。截至2004年底,嵊州民营剧团已达101个,从业人员超过3600人,全年演出场次约35000场,年收入逾8000万元。
嵊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国英说:嵊州一直把加快民营剧团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名市”的重要内容来抓,明确提出“把民营剧团作为事业来发展,产业来开发”,并不断加强对民营剧团的扶持、引导、管理和培育。
嵊州很早就成立了民营剧团管理办公室和民营剧团行业协会,并率先在全国开展民营剧团演员职称评定工作。到目前为止,嵊州民营剧团有44人获三级演员艺术职称,16人获初级艺术职称。针对民营剧团缺人才的情况,几年来嵊州通过开办唱腔、做功培训班等,向民营剧团输送演出人才800余人,大大增强了剧团的发展后劲。仅去年一年,培训后的群艺越剧团就演出650余场,年收入130万元,成为嵊州民营剧团中的佼佼者。
每年,嵊州都会邀请全国各地的演出公司负责人和当地民营剧团团长参加演出洽谈会,为民营剧团拓展演出市场当“红娘”。与此同时,嵊州借助节庆赛事等活动,千方百计为民营剧团提供演出机会,创造了交流学习的良机。从1998年开始,嵊州开始举办中国民间越剧节,开展“民营剧团演出周”活动。今年3月,由嵊州巴贝公司出资开设了一辆“越剧大巴”流动舞台车,为民营剧团提供了更广阔的演出天地。
对市场运作成绩好的民营剧团,嵊州还采取挂牌激励措施。嵊州市群乐越剧团由于在各项考核中脱颖而出,就挂牌成为嵊州越剧艺术中心一团,之后,团长陈正庆和演职员的干劲更足了,该团仅今年上半年就演出400余场。
与嵊州一样,眼下全省各地都在着力把民营剧团扶进艺术殿堂,不少民营剧团成绩骄人。杭州黄龙越剧团不仅“带活”了黄龙洞整个景区,还培养出了孟科娟、王杭娟两位国家“梅花奖”得主。
如今,我省各地活跃着越剧、婺剧、绍剧等不同剧种的民营剧团400多支,大部分剧团为年演出时间在8个月以上、演出场次在450场左右的常年性剧团,还有部分剧团为演出时间6个月左右、演出场次300场左右的季节性剧团,少部分剧团为仅在节日期间演出的临时性剧团。据统计,去年这些剧团演出收入高达2亿元,它们以大大低于国有专业文艺院团的价格,在农村、海岛演出,为广大群众送去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