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泡书店已经成为不少杭州人的生活时尚。浙江图书大厦和庆春路购书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他们每天的人流量都在1200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流是只看不买的“读者”。
今天上午8时不到,当记者赶到文二路的图书大厦时,看见已有不少人早早等候在门外了。9时整,蜂拥而进的读者分别在电脑查询台和一排排书架前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不一会儿,一楼到三楼的长椅、廊沿、草垫,直至过道上都挤满了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现在来这里看书的人比买书的人多,多的时候地上坐满了人,走都走不过去。”
在三楼的儿童读物区更是人头攒动,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各自为营,有的盘腿坐在地上,有的干脆趴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翻起书来。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5岁的陈懿宏在半个小时内翻完了《天线宝宝开心乐园》一套4本小人书。文三街小学四年级的王聪从暑假开始,一有空便来这里看书,她觉得“在图书大厦看书感觉比在家里好”,特别吸引她的是“看完就可以换一本”。
浙江大学历史系的范丁梁也是图书大厦的常客:“老师布置一篇论文全系几十个人都要写,图书馆的专业书早就被抢光了,这里书又多又齐,不怕找不到自己要的资料。”家住宗坛巷的蒋大伯退休后几乎天天来图书大厦“上班”,他说,“以前工作忙没有时间看书,现在空下来得好好补补!”每天泡书店让他感到甚是惬意。
学生是“读者”队伍的主力。更令人惊奇的是不少民工也加入泡书店的行列。上个周末,记者还在图书大厦一楼的音像区碰到五六个穿着工装的民工询问工作人员:“可不可以只听不买?”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们戴着耳机津津有味地听了起来。同样,在庆春路购书中心二楼的文学书架前,从滨江一处建筑工地赶来的王红英和杨华对记者说:“前两天,我们看见电视上在放《青春之歌》的电影,很吸引人。今天难得休息,我们进城来看看有没有同名的小说书,这不,不知不觉大半天就过去了。”
书店,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卖书,但如今却成了人们读书的好去处,看的人多了,自然会给书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书的书面已经卷起,有的书角磨损,有的书已被做了些记号。这样那样的损害难免会让这些书的形象大打折扣,新书呈旧颜。对此,书店方面是如何看的呢?
庆春路购书中心总经理徐骏坦言,在购书中心每天一万多的人流量中,买书的只占1/3,大量翻阅带来的损耗是必然的。令记者惊诧的是,徐骏反而觉得记者有关损耗的提问是“没从大处着眼”,他说,看书的读者越多,说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强烈,只要人们爱书,又何愁没有市场?他认为,书店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尽力培养读者,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翻阅造成的损耗,无疑会对书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间,杭州各大书店毫不犹豫选择了社会效益。图书大厦经理徐冲说,在中国文本阅读率不高的情况下,对书店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也是卖书人对文化建设应尽的义务。当泡书店成为城市的文化风景,就是书店的巨大成功。他无限憧憬地说:“如果什么时候图书超市坐满了农民工,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