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杭州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正在将一百多张邻里互助卡,发放到社区居民的手中。一张张粉红色的塑封卡片,记录着一个单元里居民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手机号码。这是南肖埠社区经过近半年多的实践摸索,重新设置的邻里互助卡。卡片虽小,却将每个单元的居民信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以前,每家每户在户口簿上只有家里一个电话,白天上班没有人,有事联系很难找到人。不少门对门的邻居,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和工作,更别提手机号码了。因此,我们从今年3月份起,就开始准备办一张写有居民手机号码的卡片了。”社区书记黄雅英说。目前,社区117个单元,全部建立了邻里互助卡,居民的参与率达到了98%以上。
3天装好楼道灯
深夜外出归来,奚女士吃力地抱着孩子,手臂上挂着大袋小袋的东西爬楼梯。每上一层楼梯,楼道灯就善解人意地应声而亮。3楼、4楼……一直到7楼。感应灯照亮奚女士回家的路,也使她充满感恩之心:她是邻里互助卡的第一个受益者。
奚女士今年五月份刚搬进南肖埠社区,家里又有小孩,不习惯楼道内触摸式的楼道灯。有时候晚上抱着小孩或是提着东西上楼,还要费力地腾出手臂去按按钮,感到很不方便。奚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社区提出安装感应灯的要求。社区干部袁丽萍就借助邻里互助卡上的手机号码,一户户征求意见。
当天上午,该楼道内所有住户都同意,每户出20元钱更换楼道灯,并在3天内改装完工。袁丽萍说:“如果没有邻里互助卡,挨家挨户的找人征求意见,这件事半个月都办不好!”
百家居民去踏青
一辆面包车、两辆旅游车在马路上飞驶,一路青山绿水看不尽,欢歌笑语充满了车厢。车上载着的男女老幼,是来自南肖埠社区的100多户文明家庭。百名家庭200多人一起相约去灵山洞游玩,有夫妻双双,有大伯大妈,也有小朋友们。这是南肖阜社区等组织的“百户家庭去踏青,百家和谐更有情”邻里活动。
进了灵山洞后,一些路面因为比较潮湿,行人容易滑倒,居民与居民之间就互相搀扶着,小心往前。洞里黑,要靠电灯照明,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大家就用自带的手电筒照路面。一些人没有带手电筒,大家很主动地互相帮着照明。在两个多小时的爬山过程中,手电筒照出的不仅是前方的路,还有邻里间心中火热的感情。
在山上吃完午饭后,居民们在山腰的广场上,进行了才艺表演,大家自告奋勇地上场唱越剧、京剧……场下,观众齐声叫好。一位小朋友还带了萨克斯去,现场表演了一番。
“啊,怎么不一样啊?”有人喊着。原来,大家在玩趣味游戏时。20对夫妻上去做各种活动,比如,在夫妻俩各自不通气的情况下,写上第一次约会的时间、地点,有些夫妻要求写上领结婚证的时间。
赵大妈将近70岁了,和老伴一同上去,被要求各自写上结婚的年龄。“老伴在我身后,我示意了他一下——1962年结婚,可我自己竟写成了1961年。”赵大妈说:“写错要罚,可我们事先不知道,那表演什么呢?”
“扭秧歌吧。”王大伯爽快地说。王大伯在前面扭秧歌,赵大妈跟在后面扭,邻居们顿时都被逗乐了。
对门医生真热心
社区里真是藏龙卧虎,电脑专家、医生、教师人才济济,但是居民之间却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了让有特长的居民发挥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建立了一个人才信息库。目前,已经有434名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加入了。
六月份的一天深夜,住在21幢2单元701室的钱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对门邻居老郑,他一脸焦急地说:“我从登记的人才信息库资料上,看到你是医生,我儿子高烧不退,你能不能帮我去看看!”
钱景是浙江医科大学的教师,听到这里,二话没说就过去了。只见老郑14岁的宝贝儿子躺在床上,满脸涨红,一摸额头火烫火烫的。钱景认真检查了之后,安慰老郑:“没事的,只是医院开的药不太合适,我拿点药过来吃了就会好的。”听钱景一说,老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