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会赚钱,善于投资理财的温州人总留给别人这个深刻印象。那么,温州市民的投资去向到底如何?对于当前的投资环境有何感受和期待?近日,就居民投资行为状况,温州市城市调查队对该市近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了细致的问卷调查。
买房、做生意、收藏、炒汇
民间投资呈现多元化
林文是温州鹿城区的居民,这段时间来,一向对书画鲜有问津的他开始频频出现在省内的几场艺术品拍卖会上。“倒并不是装高雅。”林文坦白说,“现在艺术品行情不错,趁机让钱升升值。”
而在此之前,他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房产投资者,除了自己的这套房子外,还在当地买过几套房子,不过现在基本脱手了。
对房子,温州人似乎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仅舍得花大价钱购置自住房子,而且四处出击投资各地房产。而现在,这种情形正在慢慢改变。
调查发现,市民家庭的资产投向呈多元化结构。在被访户现在拥有的资产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自有房产,每户平均金额为648360元;第二位的是做生意,平均金额为41440元;第三位的是银行存款,平均金额为27726元;第四位的是储蓄性保险金,平均金额为6976元;第五位的是通过民间渠道出借资金,平均金额为6493元。此外,基金、收藏品、股票、债券、外汇等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趋势已日益明显,各自的比例也在增大。调查显示,做生意的投资额占被访者家庭总资产的42.3%;通过民间渠道出借资金的,占被访者家庭总资产的6.6%;选择收藏品投入的,占被访者家庭总资产的1.6%。
对此,温州市城调队住户处有关人士分析,这是居民投资心理不断成熟的体现;同时分散投资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有利于有效规避风险。
七成多市民凭感觉做决策
民间热钱期待引流
尽管在外界看来,头脑活络的温州人在投资理财上如鱼得水,但在风光的背后,他们也有不少无奈和苦衷。
缺乏有效的决策指导,信息渠道单一,有时甚至带有部分盲目跟风的色彩,这在调查中也得到印证。调查显示,在可多选的情况下,有73.3%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主要凭自己的感觉,根据金融机构咨询信息的为40.0%,根据朋友意见的为34.7%,根据电视财经节目信息的为18.7%,根据财经报刊信息的为16.0%,根据网络信息的为10.7%。
“特别是上半年,随着房地产领域‘国八条’新政策的出台,那时很多参与投资的温州人一时都手足无措。”一直关注民间投资的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津龙说。
民间热钱寻求增值,这是必然规律。但富有的温州人先人一步,往往也先遭遇到困难。因此,为热钱改道指点迷津,很多投资者发出共同的呼声。调查中,有70.7%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更加详细丰富的信息和数据的帮助;有41.3%的人希望获得更为方便的金融机构网点的帮助;有37.3%的人希望与朋友交流沟通;有28.0%的投资者希望获得理财专家的指导。另外,很多市民寄希望于政府对金融业的规范监督、获得网络服务改进的帮助等。
有期待也有焦虑
投资味道有酸有甜
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收入提高后的居民投资逐年趋旺。而当投资逐渐渗入生活之后,除了让钱生钱的原动力外,在风险和回报的微妙关联之间,居民的投资心态和感受也呈现出各种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有48%的人认为“曾经获得的投资收益让我感到无比喜悦”;40.7%的人对自己的投资选择充满乐观的期待;20%的人认为相信投资能带来高回报。除了逐利外,投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让很多市民感到满足。调查中,17.4%的人指出“未知的未来给我创造了广阔的投资空间”,14.6%的人感到未来充满诱人的投资机会”。
由于投资回报的不稳定性和难以避免的风险存在,调查中部分市民也明显感到压力。有近四成居民认为“投资的不确定性让人感到焦虑不安”;近三成市民提到“市场的变化莫测让人感觉难以应付”;30%的人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让人感到一种威胁”。这些,都需要有关方面的正确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