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了自己一个“父母”的角色,我们赐予自己一个“家长”的岗位,可是,我们却没有被培训过怎么样充当这个角色,怎样胜任这个岗位。面对越来越聪明的孩子,面对越来越无法“管教”的孩子,你是不是常常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奈?是不是面对“教育”这个问题,觉得做“家长”真的挺难?
有人说“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教师”,“一个好母亲可以缔造一个优秀民族”。家庭教育的功能远远超过于教师对孩子的授业。10月16日上午9点,杭州市教育局和本报主办的“早报成长学校”将在浙报大楼三楼报告厅举行首场报告,杭州教育学会的秘书长、杭州市教科所副所长韩似萍老师主讲《读懂孩子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家长们今日起可通过本报热线85055555免费领票(名额有限,领完为止)。
“现在的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的读书问题感到如此紧张,是真的是为孩子着想吗?还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情绪的需要?”韩似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父母不愿承认,对孩子现在的高期待,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将来对安全的一种心理需要。”今天的孩子处在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他们大量地接受着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使他们比父母更聪明,更有志向;可是高速发展和变革的社会,使他们面对更多的诱惑,面临更多的选择,前路更不平坦。父母要给予他们一种应对社会的能力,一种集适应与创造为一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如此艰巨的教育任务面前,韩似萍认为,如果家长不先读懂自己,再去读懂孩子,最终来读懂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将是苍白、脆弱和低效的。
虽然,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在示范着他们的经验,可是,要面对的“此孩”与“彼孩”并不一样。教育理应富有激情、充满理想,但教育更需要理性,因为教育从观念、内容到途径、方法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变革的今天,家庭教育同样存在着与时俱进的问题。
主讲嘉宾介绍:
韩似萍,杭州教育学会秘书长;杭州市教科所副所长;杭州市教育局家长学校总校副总校长、教务长。在家庭教育指导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面有自己多年的独到的研究。主编了《影响家庭教育的12个话题》和《让每一个孩子懂得性健康》。
下沙14所高校万名教师“走教”
□通讯员井冬梅 记者劳国强
早报讯一直以来高校教师想从这个高校登上另一个高校的讲台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了,记者从刚刚在浙江财经学院召开的下沙14所高校教师互聘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下沙高教园区的教师资源月底前有望共享,校际间可以互聘教师,学生将有机会聆听到更多教师的教诲。
目前,下沙14所高校共有近万名的专任教师,开设了数千门的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高达50门,省级重点本科专业有31个。另外还拥有78个硕士授权学科,219个本科专业,171个专科专业。虽然拥有丰富的师资资源,但随着高校扩招,下沙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1.5万,总体师资偏紧、总量不足的情况开始凸现,有些专业的教师出现短缺,而有些专业的教师则出现富余。
师资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下沙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学科专业各有特色和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也就意味着相对应的师资也具有互补性。此外,2003年以来,下沙各高校已陆续开展互认学分的校际选课,在教学资源共享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都为实现校际间教师互聘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下沙高教园区实行校际教师互聘,学生听课将不再穿梭于下沙各高校之间,教师将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教学平台,还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校际教师互聘是新兴的高教园区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我省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个创新,并可望在全国产生示范作用。据悉,最快在10月底之前各校的教授、副教授、优秀讲师等将完成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