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605万,其中200万属于“空巢”老人。预计未来30年内,我省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全省老龄人口将超过1470万人,届时每3个人当中就有1位老年人。未来10年,“空巢”老人占老人总数的比例将超过9成。
社区“居家养老”应运而生,成了很多独自在家的老人不上养老院、不依赖子女而同样过上幸福晚年的一种养老方式。以杭州市上城区为试点的“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推广,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半年多下来,“居家养老”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新体验
服务员
像老人的贴心女儿
家住杭州近江文华苑的林大伯和他老伴终于能松一口气了,不付分文凭几张券,家政人员邬宗如就会每隔一天上门给他们做两个小时的家政服务。“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都是社区关心我们。”原来,林大伯夫妻俩是望江街道“在水一方”社区推出居家养老举措的受惠者之一,小邬的服务费用由政府来买单。
林大伯8年前患上了尿毒症,昂贵的医药费给原本就不够宽裕的家庭压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两个老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一个月只有1500元,但光每周两次的血透,一个月就要花费1300多元,加上水电费、生活费,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他老伴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老头舍不得花钱,做血透也是抠着,本来最好一周做三次,现在连药都舍不得买,也没钱买,仅有的一点钱还得填肚子吃饭呢。他做一次血透要五个小时,回来睡不着觉,买点很便宜的安眠片也舍不得,因为那不能报销。”
不仅如此,医生叮嘱的加强营养的内容:每日吃两个鸡蛋、三两瘦肉的基本要求也被林大伯省掉了。对此,林大伯这样自我安慰:“经济条件差,做血透勉强维持一下吧。”
林大伯很不希望拖累子女,他的三个子女都下岗在家,平时忙着出去打短工支撑生活,没什么时间顾及到老人。老人们也不愿意麻烦子女,更不愿意加重他们的负担,说起子女来也充满着怜惜:“我大女儿、女婿都下岗,外甥又刚刚上大学,在浙江大学读书,家庭负担重。我外甥很懂事,每个月的生活费他妈妈只给他200多块,其他都是他自己做家教挣的。”
自林大伯患病以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他老伴一个人操持着,可这两年来行动已经没有从前来得灵活,重活也干不动了。“年纪大了,爬上爬下不方便,像卫生间和厨房的卫生也不好打扫,现在小邬来帮忙就好多了,可以把一半的精力放在老伴身上,我们寂寞的时候小邬还可以陪着聊聊天,真像自己的贴心女儿。”
享受社区服务
没啥不好意思的
今年71岁的吴爱花身体半身不遂,这几年的日子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生活无法自理,年长她六岁的老伴拱着一个背,行动也很不方便。家中的几个孩子都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住得比较远,只有在双休日的时候才能来看看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推出后,他们成了复兴社区上门帮忙服务的首选对象,然而当社区主任张丽娟上门表示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时候,吴爱花果断地拒绝了。
“我们也没为社区做过什么贡献,现在却要麻烦社区,这心里实在是过不去,我跟老伴两个人能勉强照顾自己,维持生计,要不把服务券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吴爱花老人觉得享受这么好的待遇,有点承受不起。
即使是社区主任劝了两三次,老人也还是铁了心肠。但孩子们却不放心,总觉得年事太高的双亲如果没有旁人的照料,自己工作起来心里也不塌实,但孩子们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下岗后生活上就比较拮据,日子过得紧巴,给父母请个保姆显然不现实。
小儿子出了个主意:“爸、妈,别不好意思,现在你们年纪大享受别人给你们的服务,儿子我还有使不尽的力,空余的时候可以帮社区义务干点活,比如修理小家店,打扫卫生等,我都行。”
为了让孩子们更安心地工作,吴爱花接受了社区给予的爱心。社区服务员一周来两次左右,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一尘不染,老伯伯拿着手里的热水瓶激动地跟记者说,“你看,亮堂得像新的一样,整个家好像焕然一新了。”
吴奶奶生活也更开心了,社区服务员经常推着轮椅带吴奶奶到小区里去晒晒太阳,聊聊天,这在以前,对她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新模式
社区服务政府买单
据杭州上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金水根介绍,居家养老实行政府向民间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由民间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人员,定期上门为居家老人服务,从而让选择不上养老院、不依赖子女、独自在家生活的老人也能过个幸福的晚年。
居家养老活动于今年4月1日正式启动,上城区率先在湖滨街道、望江街道和南星街道三个地方开始试点,到现在为止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半年多下来,“居家养老”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独生子女困难家庭老人补助券业已全部发放到位,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就,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上城区共有老人1万多名,经过两次调研,确认有1300多名特别需要社区提供上门服务。为此,上城区共拨款一百万元,对该社区的1000多名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目前获得上门服务的约有400户老人家庭。
金水根副局长告诉记者,居家养老的举措是针对持有低保、困难户家庭等证明不能自理的老人、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百岁老人和有一定经济条件的独居空巢老人等四类人开展的,此活动从去年九月就开始酝酿策划。
现在居家养老活动的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外出陪侍、精神慰藉三种,对前三类老人进行服务时不收取分文,由政府出钱。政府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决定一个月给老人多长时间的服务,发给他们相应的服务券。
比如低保不能自理的老人,一天给两个小时的服务,解决老人吃饭等基本的生活料理。而对最后一类人则相对收取较低廉的费用,以每个月50—100元不等低偿获得服务。
金副局长介绍说,居家养老的具体运作方式采取政府主导,依托社区街道,以民间组织为实体开展。目前家政人员的来源分为两类,一种是社区下面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招收的以社区下岗职工为主的人员,另一种是由敬老院提供的人员。他们的工资大部分由政府支付,少部分来源于有经济能力需要服务的老人。
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据调查,杭州老人占人口的20.13%,远远超过7%的国际标准。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未到一定的阶段,国家无力像发达国家一样全部承担养老费用,有人称之为“未富先老”。面对这样的问题,金副局长指出,采用居家养老措施是解决养老问题一个最好的办法。
居家养老把老人的房产和国家的经济能力结合起来,一方面减轻国家的负担。办一个敬老院所需经费非常庞大,在敬老院多置一个空床位就要多花20万。如果要满足上城区所有老人的养老需要,办敬老院就需要4到5个亿,国家自然没有那么雄厚的经济实力。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老人独居在家里,很多家庭丧失了它的养老功能。居家养老这一举措也弥补家庭丧失的养老功能的不足,改变老人养老观念,树立用钱买养老的观念,提高养老质量。同时,居家养老也能相对减轻就业压力,为人们拓宽就业道路。
“这次居家养老还和志愿者结合起来。一些社区志愿者有专长,修电器、理发等等方面都有人才,能为老人们提供特定的服务,而家政人员进行的居家养老的规范化、固定性和周期性弥补了志愿者这一方面的不足。”金副局长又特别指出了这一居家养老活动的亮点。
专家分析
老人需要
全方位关注
对于居家养老这一针对老龄化问题的新的养老模式,浙江省马寅初人口福利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徐爱光有自己的分析:在继续发展现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政府福利养老机构模式的前提下,必须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计划、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国土、建设和民政等部门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养老模式。
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则在现有居家养老的形式上提出,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关注老人,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父母们最期盼和最渴求的是子女的精神慰藉。作儿女的能够经常问候,日常生活伸一把手,生病时多探视,有暇时和他们唠叨唠叨,他们就心满意足了。独居老人更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让老人精神愉快、健康长寿,比给他们贵重的金银首饰都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