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一时的西班牙火烧温州鞋事件,转瞬之间已一年有余。日前,在事件发生地——西班牙鞋城埃尔切市,一些极端人士企图组织针对温州鞋商的示威抗议。岂料,活动终因支持者寥寥、地方政府限制而流产。相反,当地业界与中国加强合作,开拓温州市场的呼声,渐渐成为主流。
据熟悉内情的华商透露,现在,当地许多温州人开办的企业已积极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使自己不再是当地社会、文化、习俗的“外乡人”。如不搞低价竞争,中午打烊休息,周六不再开店经营以让利于西班牙人,许多店家都刻意聘请外国店员,不再以“独吞独占”,“里外通吃”为能事,而是强化了“有钱大家赚”的观念。
而西班牙方面,面对华商的善意,也作出务实回应。据了解,西班牙鞋类配件协会将于今年底组织该会企业赴温州,举办西班牙鞋类配件展;明年六七月份,西班牙鞋类协会将在温州搞一个西班牙皮革展,向温州鞋企推介制鞋皮革。双方政府间,也加强了“高层互访”,为企业联姻创造条件。
一年前,当熊熊大火烧向温州鞋时,情势是何等的严峻和令华商焦心。今天,柳暗花明,一派双赢的太平景象。这个变化,十分令人振奋,也耐人寻味。这一转折,并非因时过境迁,更不是上天赐予,而是温州鞋商摆脱受害者的单一形象,“三省吾身”之后,加强融入,改弦更张,务实应对,采取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且需要勇气的措施的直接结果。
温州鞋商从感到委屈,到开始反思温州特色;从我行我素,到入乡随俗。实现了观念“涅槃”,难能可贵。
在烧鞋事件一年之后,温州在贸易摩擦中的“双赢”思维与融入意识得到了不可小觑的回报:首先,针对自己的示威“胎死腹中”,反对派一蹶不振;再则,西班牙业界被温州人吊起胃口,走上去中国“揾食”之路。这种化你死我活的冲突为双方受益之“玉帛”,既是中华“和为贵”文化的体现,也对其它国家的华商具有典范意义。
上述事实证明:华商在海外的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其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与其改善与当地住民关系之诚意有直接关系。某些在本土被视为优秀的文化、素质,乃至通行的经商之道,很可能与所在国的文化与行为方式格格不入。善于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入乡随俗者,则能永立于不败之地。
将一条被烧焦的“独木桥”改造成一条双赢大道的关键词是什么?第一是“融入”,第二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