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产业化之路
11月5日,原嵊州工艺竹编厂旧址。
今年上半年以来,这里破败的厂房,沉寂多年的尘土被惊动。几天后,这里将挂上一块新的牌子:嵊州市艺术村。
竹编大师来了,根雕大师来了,泥塑大师来了……一些在行业内闻名遐迩但一直行走在社会边缘的人物集体出现在这里。一位工艺师甚至称,入驻艺术村,使他们完成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转移。
在艺术村,记者见到,根雕、竹编、泥塑、紫砂等门类民间工艺大师的创作室、作品陈列室,以及美术馆、竹编馆、民间工艺馆等场馆已风貌初露。此外,艺术村还设有茶艺馆、奇石馆、书画馆等。
艺术村之所以能把分散在乡野之地的民间工艺整合到此地,关键在于其地处嵊州繁华的区位优势和十分低廉的租金。
何国英解释,将这一占地约40亩、土地出让价在1亿元以上的地块,花1000万元改造成艺术村,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此举,撬动一个停留在过去时光中的行业的发展。
“这是一个平台和一座桥梁。桥梁的一边是艺术,另一边是产业。”何国英说,“艺术村是目前绍兴首个文化产业园。我们要通过整合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做大做强民间工艺这一文化产业。”
的确,集中了嵊州民间工艺精华的艺术村,无疑是洞见嵊州民间工艺集体风貌的一扇窗,将成为对外交流、销售的平台,从而成为一个地域品牌。同时,艺术村作为民间艺术家的“家园”,也为展览作品、交流技艺、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提供了场所,从而为发展民间工艺创造了浓郁的氛围。
当然,让艺术、民间工艺更好地走向市场,在创作作品、精品的同时,如何让工艺品更好地转化为商品,这是民间工艺复兴的最根本路径。
艺术村将发挥窗口作用,通过举办博览会、赴外参展等多种形式,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通过吸引包装、策划等人才,将流行的商业元素引入传统民间工艺产业,赋予其更强的市场生命力。
嵊州市委负责人透露,在艺术村动建的同时,已进一步酝酿制定扶持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府扶持,将延续多年的嵊州民间工艺引向新的发展历程。(11月8日《绍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