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不久前下发《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通过资源消耗的减量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和区域工业生态与企业生产的清洁化等手段,全力遏制经济发展“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之势。
《意见》提出,通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将要达到的节能的目标是:到2007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将由1.345吨标煤下降到1.14吨标煤,下降15%,三年力争节约标煤1100多万吨。
浙江省经贸委和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年浙江省能源与利用状况白皮书》称:浙江能源自给率已经降低至4.5%,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95%以上需要从省外输入。浙江能源之缺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在全国首屈一指。据统计,2004年,全省电力最大负荷缺口约720万千瓦,最大电量缺口约200亿千瓦时。由于实行严格的错峰限电、停产让电等措施,全年累计拉限电57.37万条次,损失及少供电量58.72亿千瓦时,分别增长60%和70%。
浙江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用量的扩张最大限度地争取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份额,长期习惯于低利润竞争。为此,一直以来,在诸多企业家和一些政府官员的心目中,只要供应无虞,能源就不是至重砝码;产品只要微利还在,节能就不是每日功课。直到近年,能源供应骤然趋紧,价格飞涨,人们深刻体会到,能源节约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利润高低问题,而事关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是是非非和生死存亡。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说,“节能,对浙江而言,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然选择。
工业生产消耗了约四分之一的水资源、四分之三的能源。工业经济粗放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浙江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为此,在工业发展上狠抓循环经济,浙江在节能上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治本,即站在增长方式转变的高度,牵住能源节约的“牛鼻子”。
2004年,各级政府财政开始加大对节能的投入与扶持。据省、市、县三级不完全统计,当年全省共安排节能专项资金约3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典型示范工程,鼓励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与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鼓励重点用能行业和广大企业节能降耗。省级有42个项目获得节能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约7.46亿元。目前,占总耗能70%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始更多地考虑改变增长方式。据统计,去年浙江省132家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其资金总投入达79111万元,以后每年可节电10294万千瓦时,节水4399万立方米。
浙江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日产25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今年3月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新型干法(五级旋风预热器)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获得成功。该技术完全利用水泥生产线窑头和窑尾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从而实现了能源节约和二氧化碳减排。浙江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年余热发电量达2094万度,实现水泥生产线1/3的电力自给,同时每年减少近两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在全社会营造节能氛围,浙江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省政府要求:控制使用高耗油汽车,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的生产和使用;到2007年,推广绿色节能灯具600万只(套);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最低(高)标准,办公室、会议室等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