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锋告诉记者,虽然最后这个学生没走成“绿色通道”,但是当时这位家长手里有贫困学生所必需的全部证明材料,并且有民政部门的公章。如果不是毛宇锋多问了那几句,这个不贫困的“贫困生”就可以凭着这些材料顺利申请到助学贷款。毛宇锋说,这也说明了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情况进行调查有多困难,像绍兴文理学院这样在全国招生的学校,学校到学生家庭所在地一一了解情况并不现实。
事实上,像这样假冒贫困生的现象目前在各高校并不少见。胡保卫坦言,一些有钱的学生申请到补助和贷款后立即随意挥霍,这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失去了补助机会。胡保卫认为,之所以出现贫困生作假,根本在于对是否具有贫困生资质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公示贫困学生的情况,让他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来共同监督,这样效果是最好的。”
胡保卫告诉记者,从实行的情况来看,公示的确起到了作用,“这个学生的经济情况到底怎么样,平时是怎么生活的,只有他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最清楚,尤其是朝夕相处的同学。”最近一次的公示,在规定的3天公示时间内,学校没有接到一个投诉的电话和信件。胡保卫认为,公示制度有效杜绝了假贫困生。
受资助的贫困生不在意公示
将贫困生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在网上公示,本意是防止那些不应享受资助的假贫困生出现,保证真正的寒门子弟能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但这种做法会不会伤害贫困学生的自尊心?记者在绍兴文理学院与几名贫困生进行了交流。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的马丹丹今年大三,由于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好,从进校开始,她就申请了贫困生的资助,并且获得了资助奖学金,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而且经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在院办找到了一个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再加上自己在校外兼的一份家教,支持自己一个月三四百元的生活费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申请资助的时候,马丹丹也知道需要将自己的家庭状况公示,不过她对此不是很在意。“认识我的人,即使不看那名单也知道我的情况,我家的确经济条件差,这没什么,公示就公示吧。学校给了我奖学金,我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这样我就能顺利读完大学,我觉得挺好。”所以,公示前后,马丹丹并未觉得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
敏感的寒门子弟放弃助学金
但不是所有贫困学生都有勇气将自己的贫穷展示在公众面前。该校人文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表示:其实按道理他也能申请到贫困生资格,但要公示自己的名字却让他很难接受,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这名学生表示,家庭贫困的学生通常都很敏感,缺乏自信。公示的本意虽好,但这种方式难免会伤害贫困学生。
对外汉语专业一位姓杨的同学对公示表示理解,他说,的确有一些学生或家长钻了国家扶助贫困学生政策的空子,混充“贫困学生”享受优惠政策。如果他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某个学生不是贫困生,他也会去举报。不过他也认为,学校应该用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向同学们通报相关情况。“最好是找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方法,不至于触及贫困生个人的隐私,又能分辨谁是真正的贫困。”
对此,胡保卫表示,“公示利大于弊”。公示是个民主程序,是为实现贫困补助款发放的公平、公正,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