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现场
荩吴宝根,58岁:做梦都盼着这一天
“这下总算有盼头了。”说起下个月即将实施的廉租新政,58岁的吴宝根脸上漾开了笑意。腿有残疾的吴宝根和老伴以及17岁的女儿现在租住在万松岭的一家农民房里,每月要付500元的租金,“我本来是在市中心的环北新村住的,房子实在太小,没办法啊。”老吴直叹气。
老吴原来在环北新村的房子只有20来个平方。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那时候,我们烧饭要到走廊上,饭烧完了,又要把锅灶搬回家里。最闹心的就是洗澡,还要到公用厕所里去洗,想起来就烦啊。上高二的女儿看书只能躺在床上,写作业时就要把书放在膝上写,每次写完作业,老是嚷嚷说背都疼了。”因为家里太小,小姑娘根本不敢叫同学到家里玩。“倒不是怕同学笑话,实在是腾不出地方招待他们。”
女儿一天天大了,和父母住在一起也实在不方便,去年起,老吴咬咬牙,搬到了万松岭。家里的开支本来只靠每个月几百块的低保救助金,现在多出了500元的房租,老吴只得拖着有残疾的腿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
对于即将实行的新廉租房政策,老吴言语中透着高兴:“这一天我盼了好久了。我打听过了,新标准实行后,我就符合实物配租的条件了。听说到年底之前会有两次实物配租,不知道我轮不轮得上啊?”说起这些,老吴眯着眼,又笑了。
荩张鹤云,75岁:我已经很知足了
“快请进,快请进。”75岁的张鹤云老人倚在门框上,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在翠苑四区4栋2单元这套27平方米的套房里,门口煤球炉上正炖着一锅骨头汤,“笃笃”地冒着热气。在只有4个平方米的客厅里,除了一张吃饭用的旧桌子和一个老式柜子外,找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
尽管如此,张鹤云老人脸上依旧带着满意的笑容,“有卫生间、有厨房、有客厅,比起以前,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了。”
搬进廉租房之前,张鹤云和他72岁的老伴两人挤在省女监的集体宿舍里。“只有10来个平方,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吃喝拉撒就这一间屋。”老人回忆起两年前的日子依旧苦不堪言。由于老两口所有的生活来源只有张鹤云700多元钱的退休工资和40元的低保,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房子。
这样的日子在2003年7月出现了转机。社区干部上门看到老两口的生活状况后,帮忙向民政部门上报申请。2003年11月23日,张鹤云搬进了位于翠苑的廉租房。
尽管张鹤云的生活依旧过得紧巴巴的,但在他眼里,生活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不用出门倒痰盂,不用挤在床边洗澡,这样的房子,每个月只要交二十几块的租金,我已经很知足了。”
记者手记
等房子的,还有好大一群人
吴宝根多年的梦想终于有可能实现了,看到他喜不自禁的样子,我不由替他松了一口气。我目睹过一家人挤在一间小房间里的景况,那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尴尬和无奈令人心酸:几口人的吃喝拉撒全在一间10来个平方的小房间里解决,一不留神,转个身都可能会磕到碰到。挤在这样逼仄的小空间里,想必人的心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吴宝根是幸运的。他总算有机会脱离这样的“苦海”了。据悉,和他一样幸运的,还有3000来户人家。穷人买不起上万块一平方米的商品房,要改善住房条件只有指望政府了。
照理说,这几年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也着实化了不少气力:像吴宝根这样的可以申请廉租房,低收入家庭可以指望经济适用房,问题是,那些既够不着廉租房,又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穷人们怎么办?那些没资格轮到经济适用房,又没实力买商品房的普通老百姓怎么办?这样的“夹心层”究竟有多少,恐怕没人能说得清。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夹心层”里的百姓远远比能享受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的人群要大得多,他们也正眼巴巴地指望着,指望政府“好事做到底”,多造一些让他们可以住得起、买得起的新房子。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精致,但是连最起码的居住条件都没有的市民,不会有心情来享受这份漂亮和精致,相反这会强化他们被忽视的感觉——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应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