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届杭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果于近日揭晓,杭二中学生张维加的《寒武碰撞性大陆起源与生命进化的研究》一文获得了科学论文一等奖。然而就是这篇厚得像书一样的文章,曾经让评委头疼不已,因为没人能看懂这篇文章。
学生论文难倒教授
“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杭州市科协科普部一位老师说。“因为科技论文题材不限,会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但毕竟是学生的文章,通常领域内的老师都能看懂。个别出色的学生论文,内容比较深,我们会邀请一些行家来评判,比如大学教授等。”
但这篇文章却例外。光题目中的“寒武”两字就打倒了一大片评委。不仅如此,遍寻浙大也找不到研究相应学科的教授。更夸张的是,论文指导老师之一、杭二中老师董亮说他也看不懂,“我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算法而已。”论文的另一指导老师为化学教师林肃浩,据说他也不能完全看懂,因为文章还涉及到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内容。
然而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却几乎都能凭直觉断定:这该是一篇好文章。仅仅文章开头流畅而严谨的语言表述就征服了评委,其后复杂而严密的计算和推断,使评委相信,这并非涂鸦之作。
可没人能看懂的文章,又如何评奖?为了不扼杀创新之萌芽,市科协开始寻找“证据”,他们发现论文的第一部分已经评阅,发布在教育部所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上。第二部分则获得去年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优秀项目奖。于是论文被推荐为一等奖,并将参加明年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待省里组织专家再次对其评定。
“算出”金星曾撞地球
什么样的内容,居然难倒了评委和大学教授?记者昨天下午在校园里找到了文章的作者张维加,一个虎头虎脑的高二学生,在杭二中创新班就读,这篇文章正是他高一一年来的大作。而灵感来自于初中的一次化学竞赛。
“那次我才知道地球大气曾经突然改变过。原来大气中一半是二氧化碳,后来突然消失了。”张维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他又发现寒武纪的物种曾突然增加,这与大气变化一样,都是科学史上不曾揭开之谜。
张维加向来喜欢把一些未曾解决的孤立现象联系在一起,看看能否找到原因。于是,在查阅互联网和图书馆里的大量国内外资料后,他大胆假设:地球和某个星球曾经有过一次碰撞,并且经过计算,这个星球应该是金星……
在这个假设下,他进行了一系列计算,果然得出一些已被证明之结果,可以说明假设的正确性。
随后张维加将论文的第一部分发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这是一个教授云集的网站。没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学生。于是他的文章经过评阅后,以“教授作品”的身份出现在网上。上网一个星期,下载量就达到280人次。现在张维加已经能推断出臭氧层是如何产生的,并且结果与俄国科学家实测的结果非常相似。“可论文还没完,目前只是进行到第三阶段。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据了解,这篇论文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张维加的指导老师董亮说,论文中已经使用了大学计算中的Matlab软件,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快的计算软件。论文涉及的一些物理知识已经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化学知识甚至超越了大学研究生阶段。“在我看来,说它像一篇博士论文都不为过。”
作者是去年中考状元
什么样的高中生,居然能写出如此深奥的文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原来张维加就是本报去年曾经采访过的杭州市中考状元,与去年相比,他长高了不少,嘴角的绒毛变成了胡须。
张维加家住杭州三墩,爸爸是普通的电脑公司职员,妈妈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他说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兴趣莫大也”。初中时他就对化学很敏感,于是单科独进。今年暑假获浙江省化学夏令营竞赛一等奖,9月再获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这以后他获得免修资格,整个高中将不用再上化学课。暑假期间,学校还会安排浙大一些教授给他们上化学课。现在张维加平时看的都是大学化学课本。超前的生活有时也会让他感觉有点累。比如初三暑假那年,为了参加化学竞赛,他只能牺牲玩的时间,把高二、高三的化学书都看完。“可不想落后,就只能这样了。”问他会不会嫌累退出创新班?他大为诧异:“哪有面对挑战逃走的道理?”
理科生擅长背史吟诗
对张维加的竞赛“业绩”,他老爸却有点不以为然。用张维加的话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比较保守,怕我单科独进,最后反而影响考大学。”可张维加自己却不担心,“我只是地理最差而已,在班里混个中等。”
“可说不定我考历史专业也能上。”张维加又语出惊人。张的爸爸在他四五岁时就给他买了许多历史书。现在他的历史比文科生还强,“有一次和同学打赌,我一生气,把从周朝建都开始到汉朝末年的所有历史事件都背出来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化学小天才”居然还擅长吟诗做对,那是源于小学六年级对太平天国李秀成一首诗的喜爱。昨天上午一起床还赋诗一首“吊屈原”。“我经常随手写,随手丢,现在被我妈捡起来的大概有一抽屉吧。”
去哪里寻找对话者?
据了解,目前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教授已肯定张维加论文第一部分的推断是正确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王根轩也曾给予张维加很大的支持,并建议他将文章给物理学教授看看。
而张维加的困惑是,由于他的假设在全新的领域进行,此前无人对此研究过,很多教授也因“专业不对口”而无法对文章下判断。那么,他该去哪里寻找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