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遗存地”感觉很受伤
得知“梁祝之乡”被权威部门授予河南,身为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周静书,连连摇头称:“非常不理解,至少应该在梁祝文化研究会内部先讨论一下,再做这个决定。”
周静书介绍,根据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本身是鄞州人,而祝英台则是上虞人,“我们有梁祝墓,有梁祝的故居,甚至当初祝英台从上虞坐船到宁波的码头渡口,我们也原样保留着。更为关键的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凡是祭祀历史人物,大都要建立祀庙,而目前国内惟一的梁祝庙,就在宁波鄞州区高桥镇。”
同样,其他几个梁祝文化“遗存地”的各个城市得知消息后,同样表达了意外和不解。
上虞市文化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他们目前正在着手“把梁祝请回娘家”,计划开发建设祝家庄风景旅游度假区,“这个消息,可能影响下一步的招商工作。”
“宁波共识”已形同虚设
由于梁祝故事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一直以来,“梁祝遗存地”间争论不休,毫不相让。
两年多前,因《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的首发式,浙江省的宁波、杭州、上虞,河南省的驻马店(汝南县),江苏省的宜兴,山东省的济宁四省六地,就打起了“梁祝之乡”之争。不得已,国家邮政局一碗水端平,四省六地同时赢得首发权,避免了各地争得面红耳赤的结局。
同年,为化解矛盾,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中国梁祝申遗磋商会”,邀请了来自四省六地的“梁祝”研究人员与申遗代表交流了各地梁祝遗存的保护情况,最后达成了联合申遗的“宁波共识”。
“宁波共识”回避了梁祝文化发源地的问题,“同意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承担具体申报事项,于2006年,向文化部提交全部申报材料。”
但事实上,6个地方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在去年的“世遗”大会上,从未用“同一种声音”,6市从未放弃“自己是发源地”的观点,各地都有一套保护方案。
宁波“梁祝申遗”会不会成无用功
鄞州区文联一位任姓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研究、传播“梁祝文化”,他们在10年间,已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今年10月,省文化厅将鄞州区“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空间”项目,向文化部申报国家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非常大,就等正式公布的消息了”,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宁波方面的计划,在申请国家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再向联合国提出申遗请求,但“中国梁祝之乡”花落河南,似乎使宁波的努力成为“无用功”。
对此,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一位吴姓工作人员称,“申遗”和“中国梁祝之乡”,是两种渠道,互不影响,“中国梁祝之乡”的命名,并不影响宁波的申遗工作。
“但问题是,如果梁祝申遗成功,最受益的,明显是有‘中国梁祝之乡’的河南省汝南县。”宁波文化局一位专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