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城支撑领域
产业领域
多种模式并举,培育产业集群;强化科学布局,理顺产业链条。
“以厂引厂”模式。(黑)利用巨化集团在基础化工、氟化工方面的优势与全国同行业的重要地位为“亮点”,采用合资、合作的方式,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联营,引入良性资本参与竞争,提升产品等级、科技含量,由“一厂特强”走向“一业特强”。
“中心——散点型”向“多核—卫星型”发展。(黑)衢化片区产业的发展历来以巨化一枝独秀为特征,其他的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关联度不大,呈“中心——散点型”的发展状态。在将来的发展中,要着力培养若干个能与巨化竞争、合作的大型企业,朝“多核”模式发展,再由每个“核”辐射,发展众多与之相关联的中、小型卫星企业,共同形成抵御外来风险能力强的氟化工产业集群。
四种模式,四种动力。(黑)产业集群的形成,通常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小企业集聚型、市场依托型、品牌联结型等不同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体现实力,而中小企业则体现活力。近期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中远期则不可忽视中小企业的集聚作用。
在科学布局方面,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按照“重要功能区,生态清洁区和污染控制区”的环境功能划分布局产业,在重要功能区发展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产业,例如对空气洁净度、对水质有特殊要求等;在生态清洁区原则上不发展对环境有明显影响的项目;在污染控制区内科学发展污染排放达标的资源型加工业。
在金属制品产业布局方面,东港园区将视为金属制品园区的远域延伸区,发挥其在有色金属制品加工方面已有的优势,将金属制品园区需要与有色金属配套发展的产业布局至东港(需要电镀配套的企业除外)。在金属制品园区发展的中、远期,可将部分原材料运输压力较小的加工企业布局至东港园区。
空间领域
重组空间体系,提升片区功能;营造适居环境,重塑城市魅力。
四种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
延续均质的生长模型
基础设施投入较低;市场自发形成;整合力度较小。
生态修正的组团生长模型
相对整合功能区;生态及自然资源的渗入;市场与宏观调控互补。
单中心式跨越发展的重组模型
投入最大;重塑城市景观品质;更大范围的功能整合。
多中心式跨越发展的重组模型。
前期投入较大;适度尊重现状的空间整合;服务均衡。
城市魅力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工业新城将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四个潜在优势,利用片区内烂柯山、乌溪江等自然生态景观,按照“人居——生态——工业”的大循环思路,做好环保文章,营造一个适居环境。
保障领域
倡导循环理念,构筑生态社区;实施高效管理,建立保障措施。
在工业发展上,借鉴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的实践模式,按照“三圈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巨化—高新园区的整体规划。
在片区综合发展中,循环经济的理念除了要广泛的应用到生产领域,达到各工业部门、工业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外,更重要的一点要从“人居——生态——工业”这个广义的层面上进行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