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业精神之裂变阵痛
左砚文(《楚天都市报》科教文卫部主任):家族式企业在裂变中的阵痛是如何克服的?
王起:家族式企业发展到后来,是在客观情况逼迫下改变的。我在正泰很多年了,刚来时,开会了,第一排坐男领导,第二排坐着家属和孩子,吵吵嚷嚷,第三排才是我们这些外来大学生。现在,正泰副总裁以上领导的家属,没有一个在企业工作的,这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现在南总占企业的股份为20%,这是他胸怀的一种体现。正泰的股权不断稀释,就是为了把蛋糕做大,所占股份少了,但实际收益还是增加了。
陈彦慧(《燕赵都市报》文艺部主任):技术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和保险情况如何?职工有机会成为股东吗?中层干部比如您一年的收入有多少?
王起:全部职工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每个员工也都有劳动保险。职工在企业增资扩股的时候有机会成为股东,特别是优秀的科技骨干,我们现在已经有110个股东。我的收入还真不好说,分工资、奖金和绩效奖三部分,同一级别的企业领导,收入的差距很大。
何龙:德力西之名从何而来,这里是否也包含着一种企业文化?
卢友中(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助理):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1984年创办这家企业时,不知怎样取名,又碰上当时柳市的电器产品名声很不好,假冒伪劣产品多,他就给企业取了一个名,叫求真开关厂。1994年,胡成中要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想给企业重新取个名,与人商量后,觉得办企业第一个要讲德,这也是做裁缝的父亲传给他的经营之宝。随后,胡成中提出了企业要讲力量,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赶超西门子,这就有了德力西这个名。从不自觉到自觉,胡成中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何龙:德力西在发展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卢友中:德力西14000名员工中,70%来自外地。企业最大的困惑就是温州人的观念,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员工的观念怎样通过磨合达到融合。我们要求统一思想,让员工认识到这里不仅仅是打工者和被雇用者,我在这里要体现我的价值,追求工作品质,我的品质体现在我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何龙:德力西和正泰是兄弟企业,也是竞争对手,你们是如何处理这种矛盾的?
卢友中:哈哈,这是个很前沿的问题,我们就是在研究这种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竞争的坐标系,不是和正泰等当地企业竞争。现在世界500强80%来到中国,我们的坐标系是要和这些外国人竞争。胡成中写了第四本书,叫《民营企业的战略研究》,提出一个竞争合
作战略问题。在国际化的竞争中,不存在谁消灭谁,竞争对手谁都可以合作。比如西门子、三菱已占领了电器市场的高端和中端市场,现在还想来占领我们的低压电器市场,我们就要跟他们搞好合作,目的是不能让他们占领,否则对我们中国经济不利。
苏文洋:温州人走到世界很多地方创业,经常和外国人产生磨擦吗?
卢文中:我们的低压电器在国外都有反倾销,有投诉。当磨擦产生时,我们的应诉是理直气壮的,因为我们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就完全能站得住。
苏文洋:你们温州人有一种抱团精神,可企业中70%都是外来的人,是怎样做到和谐的?
卢文中:靠制度,制度就是一种文化。“德力西”这方面的大小章程有几十个,我们是用制度来管人,不是用人来管人。在工资待遇、生活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上,本地员工和外来员工都是一样的。我们还建立了一种工资协商制度,这在全国是最早的。通过协商后,工资都是有增长的,让员工们看到了前景。我们还建立了职工文化中心,有德力西文工团等。我们曾给18对员工举办了集体婚礼,婚礼那天公司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为新人们祝福。几年后,我们又为他们的孩子办起了幼儿园。这种文化环境很重要,让外来的员工们感到满意。
何龙:广东现在产生了一种打工仔文学,你们这里有诗社和文学社吗?
卢文中:德力西除了有文工团外,我们定期还要举行演讲比赛,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要评选一次十大金牌员工,金牌员工要做演讲报告。我们有文化艺术联合会,归温州市文联管。我们有《德力西报》,有《今日德力西杂志》,刊登的全部是德力西人的作品,尽管这些作品还很稚嫩,但谁敢说以后我们这些作者中间就不能产生一个有名的作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