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后宅街道寺前村,52岁的骆雪梅和老伴朱桂戟的生活过得相当惬意。
早上5点半前,骆雪梅跟村里腰鼓队的20多个老人一起,快板舞、功夫扇,一群人自娱自乐。整个白天,她一般跟朱桂戟在家看看报纸,打扫打扫卫生,再帮着照看亲戚家的小孩。晚上一吃过饭,骆雪梅就加入到灯光篮球场跳自由舞的队伍中。
骆雪梅的一对儿女都在城市里有不错的工作,“他们劝我们到城里住,我们都不愿意。村里环境好,喝的水好,村民之间感情也好,我们什么都不缺。”朱桂戟说。
城里有的这里都有
寺前村距离义乌城区8公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5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民注重教育,20多年间出了200多个大学生。自然,跟大多数义乌农村一样,寺前村经商、办厂的有钱人很多。
寺前村村民认为,自己过的是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村里看不到一点污水,排污管道早就铺埋在地下;村里没有一点垃圾,每天有专业的保洁公司在这里清扫;村里5年多没有刑事案件,平安服务队每天在村里巡逻……
“医疗有保险,就业不用愁,卫生有包干,城里有的这里都有,许多城市居民市民没有的,这里的农民也能享受得到。除了村民能干,这一切还要归功于市里的农村政策好。”寺前村村主任朱文仙说。
对农村投入超过城市
“不光寺前村,就是整个义乌,城乡也没有太大的差别。”朱文仙说,自2003年9月以来,村里已投入850多万元兴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其中近一半是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
义乌市市长吴蔚荣介绍,义乌市2004年“三农”资金实际支出12.5亿元,2005年安排“三农”资金16.8亿元。这些资金投向农业、水利、交通等九个方面,其中,仅农村公路交通,就投入1.45个亿。在义乌,对农村的投入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城市。
2003年7月,义乌在全国率先出台《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指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思路。今年4月,义乌又制订出台了《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义乌在规划基础设施时,不再分设城乡两个概念,交通、排水、电力、通讯、环保、供气等,都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安排。在社区布局规划时,义乌将把全市800个村庄整合改造为300个左右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