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人向来重商亲商,有着勤劳、包容、开放的品格。透过蓬勃发展的商贸经济,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深深融入义乌人血脉的那种深厚文化传统和独特人文精神。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义乌人正是通过不断激活蕴藏于民间的“文化基因”,使之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带动了经济的一次又一次飞跃。这,也正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在义乌的具体体现。
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义乌人重商亲商、敢闯敢创的传统和精神
我们在义乌采访时,适逢一场大讨论正在热烈地进行。
从今年3月起,义乌开展了新时期的义乌精神大讨论,在为期一个月的第一轮征集活动中,共收到“义乌精神”表述语6万多条,参与人数达到20多万。
义乌众多的企业家、商人纷纷参与到这次大讨论中。浙江伟海拉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海弟经过反复考虑后,提出了“勤商、好学、开放、争先”8个字。“义乌差不多有超过一半的人在经商,在我们看来,会做生意是一件光荣的事情。”陶海弟这样告诉记者。
义乌人这种重商亲商的思想是有其传统和历史渊源的。早在清乾隆年间,义乌人就开始从事“鸡毛换糖”。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义乌人重商亲商、敢闯敢创的传统和精神。
陶海弟从17岁开始挑货郎担、摇拨浪鼓,远赴他乡从事“鸡毛换糖”的生意,现在,他创办的企业已经成为全国的行业龙头。当我们走进伟海公司的大门时,看见两边镌刻着几个大字——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义乌人形容做生意艰难是“鼻头底下讨汗吃”,尽管创业之路艰辛,但陶海弟却始终没有放弃。他说:“政府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正是通过引导发动使我们实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陶海弟说这句话是有原因的,他在富裕之初曾想过这辈子要到世界各国去旅游玩乐。但在上世纪90年代,义乌在全市上下开展了第一次大讨论,确立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大讨论使义乌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氛围,也使陶海弟焕发了巨大的创业热情。他确立了打造世界名牌的目标,他的公司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由此,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义乌人会对这种大讨论具有很高的热情。义乌市委、市政府决咨办主任傅慧敏说,义乌人敢闯敢创,拼搏奋进,具有勤奋刻苦的品性。改革开放以后,义乌历届党委政府正是看到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势利导使这种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激活和释放,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傅慧敏回忆说,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兴商建县”、“四个允许”到后来的“再解放、再发展、再提高”,再到义乌精神大讨论,每一次都是真正的全民关注。她在单位听到同事们讨论,在街上听到人们谈论,回家后也听到家人在饭桌上说。
在义乌的机关、企业、商场乃至家庭,我们会时时惊诧于人们对市里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正是这种灵敏的嗅觉和广泛的关注,使得义乌人创业致富的无穷欲望和巨大热情汩汩奔流,从而使文化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