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5日消息 (记者 杨晓燕) 102年前,在杭州西湖的胜景地孤山,篆刻家丁仁、王褆、叶铭、吴隐创建西泠印社;92年前,篆刻大师吴昌硕成为第一任社长,从而演化出一番享誉海内外的印石佳话。4年前,这个经历百年风雨的“天下第一名社”却因体制问题走到生死边缘,“掌门人”缺位、社团登记受阻、印泥商标官司、出版社停业整顿、主要经营场地杭州书画社拆迁、孤山社址常年失修、高级人才流失、产业经济效益严重亏损……如今,西泠印社的身影重回文化市场“舞台”,“江南第一拍”、“出版小巨人”叫地响当当,连锁加盟店开进北京,一场精彩的“复活赛”正在上演!
关键词:“江南第一拍”
7月16日下午,今年第4号热带风暴“碧利斯”留给杭州几许雨水和清凉。与此同时,杭州世贸中心正在举行的西泠印社春季拍卖会却只能以“热闹”一词来形容——700多个位子座无虚席,甚至两边的过道都站满手拿号码牌的竞拍者;上一场书画还未结束,下一次油画的竞拍者已早早等在门口,其中不少是上午刚从台湾、香港等地飞来的专业藏家……1200余件拍品从15日举槌以来,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再次引发波澜。据拍卖结束后统计,本次春拍七个专场共成交2.6214亿元,打破了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去年12月秋拍会约2.56亿元的纪录。
[复活进度] 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注册,定位于以活动的形式运作产业。据公司办公室主任文鉴林介绍,公司的运作一方面是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文化活动,例如,与浙江移动组建了“全球通VIP俱乐部·艺术鉴赏沙龙”,成立西泠印社教育培训中心,启动诗书画印传统艺术少儿培训等;另一方面,公司还吸收社会资金,成立展览和拍卖公司,凭借“西泠印社”的品牌,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而且还吸引了多位专业人才。仅用半年时间,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就以不同凡响的面貌在拍卖市场上亮相,去年就以春秋两季大型艺术品拍卖总成交4.42亿的佳绩,名列全国七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行列,并被全国多家艺术品专业期刊评为2005年度拍卖行,赢得“江南第一拍”的美誉。
[记者点评] 浙江是收藏大省,据统计,浙江收藏界有40亿元投资古董和书画,而其中接近5亿元资金成批投向油画市场。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潜力无穷!西泠印社投身艺术品市场,既有专业优势,又有新时机和新机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关键词:“出版小巨人”
“吴昌硕是篆刻大家,也是我们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我们终于从去年启动了吴昌硕全集的出版工作,这么大的项目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吟于4年前来到出版社任社长,这一年,正是西泠印社出版社最艰难的时刻——作为浙江省创建最早的出版社之一,因经营不善被停业整顿。在这一年,西泠印社被列入杭州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出版社开始了“置之死地”后的“新生”。一方面,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理顺经营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出版社人员全部进行公开招聘,大大提高了员工素质和积极性。作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小的出版社之一,西泠印社出版社坚持“小巨人”的发展定位,牢牢抓住金石、字画等最擅长的业务,向更精、更专拓展。
[复活进度] 2003年末即扭亏为盈,2004年实现利润144万元,2005年实现利润200万元,人均年创利8万元。三年中,有46种图书获得浙江省各部门颁发的各类奖项。由于两个效益突出,2005年受到省新闻出版局的通令嘉奖,2005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六位。
[记者点评] 从被停业整顿,到浙江出版业的小巨人,关键还是在于他们理顺了体制,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江吟社长告诉记者,在改制之后,出版社也曾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出版一些金石、字画之外的选题,但总归是做不大,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关键还得立足本专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