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出现疲软引来质疑 温州经济正面临十个问题
www.zjol.com.cn
2006年10月26日 15:03: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温州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很匮乏的。其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与全国其他地方是相同的。如果仅看这些条件,温州最不可能成为经济先发地区。但是,温州人却有本事将所有资源组织起来,来满足新出现的民众需求。本地没有要素,他们可以将别的地方的要素组织进来。甚至那些不利的政府政策,也被企业家组织成生产要素。上世纪80-90年代,几任市委书记,都抱着整顿温州的目的而来,上任之初也确实进行了整顿,但是不久就成了企业家的盟友和支持者。政府政策,被企业家组织进了自己的目标体系。
温州的企业家精神为温州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这种植根于民间深处的力量,推动着温州的商业网络向全国、向世界扩展。据说,有100万人从事国际贸易,100万人从事国内贸易,100万人在本地从事生产组织。在我国各城市中,只有温州人才建立起了覆盖全国、面向世界的跨国经营体系。在温州,我们看到了市场秩序的自由、自发和自主的扩展。
政府何为?
温州模式的捍卫者总是说,温州有一个“无为”政府。
这个看法遭到了曾经主政过温州的干部的批评。据报道,上世纪80年代曾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针对这一观点说:“这是贬低,不对的。我把乌纱帽挂在裤腰带上顶风做事,这是最大的有为。”
因此,问题并不在于有为还是无为,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历史证明,温州之所以率先进行了市场化探索,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政府在恰当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
在转型时期,政府政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政治环境为转型期的企业活动提供环境和保护,而且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大多是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温州民间的许多做法有悖于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经常会引起争论,经常面临着来自上级的限制和打压。温州市政府往往需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保护和支持民间的创新。这降低了民间经济发展的风险和成本,推动了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从改革开放的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一直到1992年,温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地方规范性文件:1978年颁布了《温州市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温州市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颁布的《关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通知》,1989年颁布的《关于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1992年颁布的《关于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的规定》等。当企业信用威胁到温州产品的整体形象时,温州市政府采取措施维护和提高温州商品的声誉,最著名的就是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烧鞋事件。
当人们说温州模式是内源型的时候,总是强调企业家、文化传统的作用,而忘记了温州政府也是这一内源的一部分,它不只是保护者,同时也是推动者。所谓的“无为”政府,只是一个虚构的神话而已。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编辑:
朱小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