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宁波的冬天,户外气温摄氏3度。
李仕清把军大衣裹得更紧了一点。提起当年在新疆克拉玛依,踩在摄氏50多度的黄沙上干活的情形,恍若隔世。
两年前,他和16名四川老乡一起,在全国第一个以农民工会小组的形式,集体来到宁波务工。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从输出地到输入地,民工劳动关系的建立、履行、终止都纳入了工会的全程关怀。
他们,也成为宁波人最关注的一群民工。宁波市委市政府多次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劳动保障等部门,尽职尽责地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维权服务工作,让他们真正享受当“新宁波人”的幸福。
坐着飞机回老家去作报告,对着200多号人谈在宁波的务工生活。11月29日,在成都市总工会召开的“城际间工会维权联动研讨会”上,刚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宁波银亿物业公司保安李仕清,成为实践了两年多的宁波做法受益者的最好样本。
|
从输出地到输入地,民工的就业全程都纳入工会的关怀。图为宁波市总工会邀请民工们参加聚餐,劳建兰给民工们盛汤圆。 图片由宁波市总工会提供 |
“沙漠遇险”事件之后
成都、宁波两地以民事协议的方式,增加了对民工就业援助的项目,打通了两地间民工的维权互动服务。
12月10日晚,第二届宁波“十大外来务工明星”颁奖仪式在宁波大剧院隆重举行,“十大外来务工明星”和32位“优秀外来务工者”走上了宁波人民为他们铺就的“星光大道”。全国首个农民工打工团的川籍民工,也被邀请到颁奖晚会现场,再次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
如果没有出来打工,44岁的李仕清应该还是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镇凤鸣村二组的一名农民。他的老家,在距离成都30公里外的地方。
他早早地离开了土地谋生计,开过屠宰场杀过猪,办过贸易公司跑过运输,也到过建筑工地扛过钢筋水泥。年轻气盛的时候,李仕清曾经把欠薪的老板拽进出租车,拉到劳动局里谈判,最后不仅讨到了工钱,还跟老板成了朋友。
现在李仕清知道,这只能称得上是一次自发性的“维权”,而过往的经验是,这种带有冒险性质的单打独斗,极少数能成功,更多的时候要付出代价。2004年,因为拿不到工资,与包工头产生冲突后,他们18名四川民工集体从新疆克拉玛依的一个建筑工地出逃,在沙漠中迷路,最后有1名民工死在了那里。
亲眼见证了这一死亡的李仕清,自己也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沙漠遇险”这一当年在四川、新疆两地轰动一时的事件平息之后,他们17名幸存下来的兄弟也因为这次经历,被联结在了一起。
这之后的轨迹几乎是别人帮助他们设定的,先是成都市总工会法律部部长李永惠找到他们,让他们集体加入当地的丹景山镇工会,这是当时四川省建立的第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会。然后组织他们在全国第一个以农民工会小组的形式,集体到宁波工作。
这也是当时任宁波市总工会法律部部长的劳建兰心里萌生的念头。宁波市总工会一直希望,将服务和维权的对象范围拓宽。她的想法是,“农民既然成为工人,应该属于工会管”。
等到这17名民工抵达宁波那天,成都、宁波两地工会又以民事协议的方式,签订了《城际间工会务工人员维权合作协议书》。除了法律援助合作,协议里特别增加了提供就业信息、接转会员关系、指导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等就业援助项目。李永惠称,这成了打通两地间民工维权互动服务的开端。
至于工会关系的接转,劳建兰想到了总工会下属的那家刚刚成立不到半年的“天信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她期望,“天信”会成为一个可以借力的平台,“把以前无从着手或被忽略的农民工的就业、维权,都纳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