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因为报名参加了全省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新昌县小将镇里小将村的几支文艺队伍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比拼”,其中几位“大将”早是远近闻名。
“里小将村有一个书画社,一支健身队,还有民间音乐《十番》演奏队等。这些文艺队伍,私下里老早就在相互‘比赛’了!”小将镇文化站站长石金洪告诉我们。
书画社:用沥青“浇出”的书法
书画社是里小将村的一个文化特色项目,自1999年成立以来,每个月定期交流,逢年过节也没有中断过。
“要在书法上搞出点名堂,就得弄点新花样!”书画社社长吕伯翔指着墙上一幅书法作品说。笔者一瞧,发现字体突出,很有立体感。吕伯翔解释说,这不是用墨汁写的,而是用沥青“浇”的。
字还可以这样写?原来,吕伯翔有一次碰上有工人在用沥青补漏,点点滴滴的沥青从房顶洒落下来,在地上滴成了一个个图案,似画又似字。吕伯翔忽发奇想:用沥青写字效果会怎样呢?经过一番琢磨,“沥青书法”大功告成。书画社的创新,让村民们觉得十分新奇。渐渐地,一起练字画画的人多起来了。做木工的,捏锄头的,开小店的,纷纷带来了自己的作品。目前,这个书画社已有会员100多人,每年都有人在各级各类书画比赛中获奖。书画社每年还举行一次迎春书画展,集中展示他们的得意之作。
《十番》队:十斤冬笋“换”七个音符
“书画社的活动搞得热火,我们这个演奏队自然不能落后!”《十番》演奏队队长俞传奇老人说。
《十番》是小将镇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清时代。可50多年前,这一古老乐曲就销声匿迹了。为让《十番》复活,去年,俞传奇把一家三代都发动起来,还在村里招募乐队成员。队伍拉起来后,他带着5名骨干成员,到“中国十番之乡”遂昌县学习取经。
《十番》最难吹的是笙。但农民自有农民的办法。《十番》吹笙的石三堂,并不识谱。为“搞定”他那把笙,他带着村里的土特产——5公斤冬笋,到新昌县城唯一会吹笙的老师家去求教。
“老师,我不识谱,你就干脆把音名给我标在笙管上好了!”面对这位特殊的学生,老师在笙管上标注了7个最常用的音。自此,每晚回家,石三堂就反复演奏这7个音。“笙有17个音,我先把这7个音练熟了,再去练练另10个音!”石三堂说。
“队伍刚拉起来的时候,我们约定每周练习两次。现在大家‘种文化’的热情这么高,我们已经改成了每周五次。”俞传奇说。目前,《十番》已被列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