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多云到晴 气温6-18℃
(一)
上午,和蹲点的同志将柿后村好好转了一圈。虽是一个村庄,“地盘”却不小,毕竟有4个自然村,常住、暂住人口接近5000人。
走到华溪柿后新桥,看到桥的上游是绿树成荫的河堤,但绿树枝上挂满了大水过后留下的“万国旗”,下游是块石浆砌的人工绿草植被的人工河防。村干部想把上游的河堤也象下游改造一下,我倒感到河道改造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行洪能力。柿后村河道有自然风光,又有行洪能力,改了不仅花钱,养护费用也很大。这样的河道重要的是清理污染,把河道适当疏浚,把垃圾清理掉就很好了。
村干部拿出2001年制订的《柿后村规划图》,要建一条环村道路,需要土地指标和资金。我对道路的规模提出了疑问,一条村中道路要建16米宽,似乎没这个必要,脚下新建的村间道路有8米宽,已经符合目前的发展需要。村干部们对比村间道路,也认同我的观点,倒是30多米长、1.6米宽的溪头桥,老百姓过往不安全,真该改造了。
(二)
东畈是柿后的一个自然村。昨天晚上,有几位村民来到我的住处,跟我谈了过去行政村与自然村因土地征用、改路改水和村务等问题有些矛盾,希望能够改善。于是我特地到这个自然村,和一些村民代表见面。
听完他们的意见,我说,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自然村向中心村集聚,也是势所必然。过去,这个自然村与大村虽鸡犬相闻但不相往来,路连了心里不连。现在,房子连了,人相亲了,不能再争你的我的,都是一个村的,不要老记着过去的口角、以往的怨气。大村要有大村的气度,自然村也要有自然村的姿态。我还跟在座的村民说,大村自然村同属一个柿后村,都是柿后村的一部分。想不到这一句颇熟悉的“新闻语言”,引得大家一阵笑声,看来今天沟通气氛不错,从他们轻松表情中我看到了解决遗留问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