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蹲点调研活动的最后一天。根据安排,今天主要是撰写蹲点体会和调研文章。我觉得,尽管整个蹲点调研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但在这七天里,我与农民同吃住,话短长,深入沟通,共商发展,不仅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较为深入地掌握了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想法,为下一步农村工作的决策积累了第一手材料。对这次省委组织开展的“百名县委书记蹲点调研谋发展”活动我有很深的体会。
一是蹲点调研必须带着感情下村。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干部只有带着感情下去,才能真心实意地去倾听民声,去为民解难。几天来,只要我在住宿点,很多农民就喜欢到我这里来串门,拉拉家常,所以几乎与全村三分一的村民脸熟了,很多村民都把我当成了朋友。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是我真正摆正了位置,把自己当成群众的贴心人。无论是走访农户、参加“民情沟通”活动,还是主题宣讲、与农户结对子、帮助农民劳动,我们都与农民推心置腹地进行沟通,真心听取农民的心里话,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我觉得,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有时候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对一个乡、一个县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但对农民一家一户来讲,就是百分之百。正是抱着这样一种认识,对群众倾注了这样一种感情,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真情交流,群众不仅感觉到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更感受到新时期领导干部务实亲民的作风。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我始终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但在蹲点调研中我发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没有理清,仍然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的还是政府的事情;他们尽管能够提出一些发展的意见建议,但在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根深蒂固地依赖于县里和乡里。农民在发展愿望与发展主体认识上的不对称,是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状况,新农村建设完全靠财政投入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新农村必须由农民来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还应由农民来筹措。三是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客观发展的形势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但当前农民素质不高、致富信息和技术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从蹲点走访的情况,应该说农民想致富、盼致富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缺少的就是致富的信息、门路和技术。因此,农民致富必须要有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一方面要重视加强农民素质培训,让农民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要注重为农民致富畅通信息渠道,寻找致富门路。四是群众是最朴实、最容易满足的。在这几天的蹲点调研中,我经常听村里的群众讲一句话,他们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其实,下村蹲点调研是干部转变作风的需要,为群众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我们当干部份内的工作,但他们的心里却充满感激。其实,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朴实的,也是最容易满足的,你把他们的疾苦放在心上,他们就会从心底里记住你,感激你。
通过七天时间的蹲点调研,我的思想受到强烈冲击,深刻地体会到省委开展的“百名县委书记蹲点调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蹲点不仅仅是到村里住几天,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驻村,听真话,摸实情,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这次蹲点调研活动,也不单单为了了解一个村的情况,而是为了指导全县新农村建设;不是短短几天的蹲点调研,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过去总认为自己就在基层,天天和群众打交道,认为自己对基层很了解,驻村不驻村一个样。但是几天来的蹲点走访,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在办公室里想不到、听汇报听不到的,感到自己越是沉下去,越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越是深入进去,越感受到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加深了,思想沟通了,距离拉近了。
把调研期间的伙食费交给户主
晚上就要回城了,我把这七天的伙食费交到户主鲍忠群手中,起先他硬是不要,一番推辞之后,他还是接受了。快要离开的时候,老鲍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金书记,这几天您在黄岗村蹲点调研,与我们同吃同住,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现在您要离开了,我真有些依依不舍,我想和您合个影以作留念。”我愉快地答应他的要求。车子启动的时候,村口已聚集了很多村民,他们一路招手,一路相送,眼中尽是不舍。坐在车里,我在想,为期七天的蹲点调研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干部下基层听民声、察民情永远不会结束,干部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永远不会结束,干部作风转变永远不会结束。
2007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