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和几位村干部聊天,不知不觉间,大家又聊到了农民转岗就业问题。村支部书记陈兆双以自己家庭做例子,谈了儿子转岗创业给家里带来的巨大变化。老陈的儿子原是机械雕刻匠,2002年山东诸城开始创业,现在工厂的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他说,假如儿子不转岗而都“窝”在家里,那现在的生活的确难以想象。
在洋湖村,老陈的家庭非常有代表性,这个村总共有1192人,其中554名青壮年外出就业了,这几乎占了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从村干部给我的劳动力调查报表看,外出农民几乎都有一技之长,以从事机械雕刻、木工、交通运输为主,尤其是机械雕刻业,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自己创业,年平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坚持转移农民促进增收,让更多的农民“洗脚上田”,是县委、县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举措,洋湖村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转移农民的范本。机械雕刻行业在当地有传统,在长街镇有1万多名农民从业,以前农民转岗主要以亲帮亲、邻帮邻为主,这几年我们组织成人学校抓了培训工作,给这些传统机械雕刻匠学习数控技术,并增加一些创业知识培训,效果十分明显,这次到村里来我就听到村民说起,那些经过培训的雕刻匠(懂得数控编程设计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尤其难得的是,雕刻匠素质的提升还刺激了数控机械需求的扩大,直接接带动了当地机械雕刻机生产企业的升级换代,龙头企业生产的数控机械质量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助推农民高质量转岗,政府部门其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这次洋湖村蹲点的情况看,成人教育应该对农民转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后在这方面应加大投入,深入实施好“农村零转岗家庭技能低保”工程,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适用先进技术。此外,我觉得还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心培育更多的青年农民,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去转岗、去创业。去年全国很多媒体报道了宁海职教中心《一个职高班走出34个小老板》的新闻,就是职业教育推动农民转岗的最好写照。
让更多的农民“洗脚上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腾”出农村更多的土地,让职业农民大展身手。洋湖村的人均耕地有1.2亩左右,554名农民转岗就留出了600多亩土地,洋湖村的翠冠梨种植基地能够小成规模,靠的就是这点土地做“底子”,如果农民转岗的人数能够更多些,那对该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4月6日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