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地处浙江西南部,北与本省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相邻,东、西、南分别与福建省寿宁、政和、松溪三县接壤,总面积189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始置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至今历800余年。全县辖7镇13乡,总人口20万,其中农业人口17万。县城驻地松源镇,距市所在地丽水215公里,距省城杭州511公里。
庆元的特点可以用“一县、一城、一区”来概括:
“一县”就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83%,水流两省达三江,是瓯江、闽江、福安江“三江之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最高峰海拔1856.7米,为江浙第二高峰,保护区内保存着大片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百山祖冷杉就在保护区内,世界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踪迹重现百山祖,世界保护级别最高的“极危生物”、“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惊现竹口镇山后坑水库。举水冰臼群被证实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纬度最低、个体最大、保存最好的火山岩区冰臼群。200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五个方面,计算出全国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并进行排序,庆元县在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一城”就是“中国香菇城”。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南宋年间,龙岩村的吴三公发明了香菇人工栽培技术,被后人称为“菇神”。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庆元人民开始发展袋料香菇栽培,庆元香菇以“历史最早、产量最高、市场最大、质量最好”闻名于世,并带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庆元是全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2002年,庆元香菇获得原产地域保护。悠久的香菇历史,积淀着浓厚的香菇文化底蕴,香菇语言、二都戏等独具地方特色。此外,我县的竹木加工、水电产业、铅笔制造和绿色食品四大骨干产业也已初具规模。
“一区”就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庆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5000多年前,人类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千百年来,纯朴而勤劳的庆元人民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和乡土文化,唐朝古语、宋朝古桥、明朝古居“三朝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庆元方言是研究唐朝语言的活化石;我县始建于北宋的木拱廊桥,具有数量最多、时间最早、质量最高的特点,现存的如龙桥,是全国木拱廊桥中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众多明代古居的大济、月山、龙岩古村落,尤其是省级大济历史文化保护村,自北宋至清初230年间涌现出进士26名,被史学家们称为奇迹,后人称大济为“进士村”,村内地道纵横,神秘莫测。庆元还是粟裕、刘英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工农红军挺进师、闽东红军独立师、闽北红军独立师“红三师”的游击区,是革命老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18.5%;财政总收入1.52亿元,增长2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90万元,增长30.1%;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0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增长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当前,庆元已形成“人和、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菌、竹、果、烟、茶、蔬”为支柱的农业产业格局和以竹木制品、绿色食品、塑料制品、小水电开发等为重点的特色工业框架,生态旅游开始起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