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遗产和商业开发是矛盾还是双赢?
随着我国世遗数量的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引发了各地纷纷打着申遗的旗号在风景区或保护区开发商业经济的热潮。由于部分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保护措施、功能区分和政策法规等问题,导致当地的原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中国青年旅行社不久前入股乌镇二期西栅景区开发,这个依托乌镇二期西栅景区天然水乡资源建造的房地产商业区是否会对风景区产生破坏,许多业内人士对此深感担忧。
一位建筑设计师明确表示,风景区里的旅游房产开发对风景区的保护非常不利,但出于暴利驱动,许多开发商依旧我行我素。
对此,谢凝高教授指出,这是一种错位开发,即把应该在风景区外开发的项目以及相应的配套旅游服务基地放在了风景区里面。
与此同时,不少电影、电视剧则希望通过“世界遗产”的知名度和其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创造更多的票房价值。由于拍摄组成员的大规模进驻和在拍摄中使用大量道具和器材,有时仅仅一次拍摄活动就足以对风景区产生无法弥补的破坏。
网友大漠孤烟发帖说,在开元寺塔、独乐寺、佛光寺等许多世界遗产地游玩时,经常能碰见和尚摸样的僧人上前询问是否要卜挂、算命等,同时小商贩倒卖纪念品、拉客照相的现象在许多世界遗产景区内也十分常见。
风景区是自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体,主要满足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以及人的文化和科教需求。谢教授认为,人们来到风景区感受的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而在此搞封建迷信、摆摊拉客是与游客到风景区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如何利用风景区发展经济?谢教授认为,首先要认清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把应在风景区外面开发的项目撤出风景区;当风景区面积比较大,风景区里需要设计过夜设施时,应将旅游服务设施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只要达到安全、卫生、简朴的条件就可以。
谢教授认为,对风景区的保护和利用是不矛盾的。只要功能分区规划好,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风景区里开展文化和科教活动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而带动区外经济,用完整的风景区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和认识中国文化,再用因此获得的区外利益更好的保护和完善风景区,就能实现双赢。
申遗路上地方政府意欲何为?
目前我国国家级的187个风景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而世界各国的风景区平均占其国土面积的2.6%,因此保护我国的国家风景区对国人来说已刻不容缓。
由于“申遗热”的升温却让许多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因此他们往往一边积极申遗一边对风景区进行破坏性开发。
谢凝高教授指出,由于我国缺少一部正规的《遗产法》,如今对风景区的保护完全依靠当地领导的重视程度来决定。
作为拥有七千年历史的文化大省,早在2003年,浙江省的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普陀山、雁荡山、楠溪江和浙北三古镇就已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而时至今日却没有一处申遗成功。
旅游业内人士分析,尽管浙江对申遗的热情日渐高涨,可全省各地对申遗的前期准备情况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杭州西湖在申遗过程中,政府大力实施对西湖水质的改造工程,同时加强了西湖风景区内的拆迁整治力度,以尽可能还原其历史文化风貌。而浙南木拱廊桥在努力跻身“申遗”预备清单的同时,当地却在廊桥的上游建小水电站蓄水发电,使“长虹卧波”的廊桥因缺水而顿失“灵性”。此外,拥有多处国家级和市级保护单位的南浔古镇将其30年开发经营权交由某企业,并拆除众多50年以上老宅的“保护”方式更让人匪夷所思。
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杨新平认为,浙江要想申遗成功,全省各地在保护整治工作、机构设置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和“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申遗成功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田小刚表示,国家信义是这次申遗成功的关键。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一个地方或地区的事,而是国家行为。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所作出的“申遗不是目的,目的是加强保护”的承诺,相信中国政府是说话算数的,也相信中国政府保护自然遗产的决心。
对此,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一语中的,“申报遗产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见证,得到国际的认可,展示遗产价值和国家文明形象,并使之世代传承,绝不是靠申遗获得一张名片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