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和谐之窗 更多 
 人物剪影 更多 
 相关专题  
  社会篇  
    
翠谷叠层绿梅海传新音 安吉"种文化"涌现一村一韵

   浙江在线07月23日讯 遍及全省的“种文化”百村赛,点燃了竹乡安吉农民共建共享新农村文化的激情——化龙灯、旱船等沉淀多年的民间文化瑰宝充分发掘,打球、舞蹈、摄影等现代文体活动日益普及,街舞、轮滑、山地极限运动等新兴项目方兴未艾。在这一热潮中,安吉始终牵着农民的手,千方百计帮助、指导、服务农民“种文化”。

  距县城五六十公里、已和安徽交界的杭垓镇七管村,这些天各级文化干部冒着酷暑纷至沓来。这个村有“吹梅花”(即吹唢呐)的传统,但几乎没人懂乐谱等乐理知识。今年以来,学“吹梅花”的人越来越多,还带动了二胡、笛子、扬琴、竹打击乐等项目,他们索性亮出了“梅海艺术团”的旗号,成员发展到本村和周边40多人。大伙这时愈发感到,没有一定乐理基础终究只能“原地打转”。镇里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出钱出力,从省、市、县请来文化干部当老师,专门为村里的文艺骨干“音乐扫盲”。随着乐理知识逐步提高,在老师们帮助下,一套《翠谷传音》的新乐谱已开发出来,极具竹乡特色。

  安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俞栋说,在“种文化”活动中,农民群众是理所当然的主体,而党委、政府应该积极担当起主导的责任。安吉的16个乡镇、230多个行政村,今年以来基本实现了村村配备文化指导员。文化指导员来自县里文体干部、各类文艺协会专业人才、各类文体团队骨干、乡镇基层文化站所干部等。他们每人联系一至几个村,给农民面对面传知识、教技艺、排节目及组织演出。县及乡镇财政进一步向农村基层文化倾斜,尤其是大大加快了文体活动室、灯光球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还因势利导组织农民群众在“种文化”的同时,开展与城市社区的文化交流互动,真正做到城里文明送下乡,农村文化进县城。

  目前,安吉农民在“种文化”中涌现出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的格局,并初步形成三大特色文化区域,即:以高禹镇、梅溪镇、昆铜乡、溪龙乡等乡镇为主的东北部民间民俗文化区域,以递铺镇、孝丰镇、鄣吴镇、良朋镇、皈山乡等乡镇为主的西北部书画艺术区域,以山川乡、天荒坪镇、上墅乡、杭垓镇、报福镇、章村镇等乡镇为主的西南部竹文化区域。

  安吉最近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放大参加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所取得的效应。他们正在努力构建四大机制,继续当好农民“种文化”贴心人。建立健全“种文化”援助机制。依托县城良好的文化设施,为农民施展文艺才华提供舞台。今年10月,将在2007中国(安吉)竹文化节期间举办农民“种文化”民间文艺大荟萃活动,集全县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大展示。同时规定,县级部门每年至少送一台文化节目到所联系乡镇的行政村,各乡镇要举行一次本乡镇范围内的“种文化”展示活动。建立健全“种文化”结对机制。县内每个社区结对5个村,每年与结对村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由社区帮助结对村每年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组建一支民间艺术队伍。建立健全“种文化”投入机制。通过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政府出一点、向上争取一点、企业单位捐一点以及通过“一事一议”让群众集一点的办法,为“种文化”提供一定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种文化”阵地建设长效机制。培育一批特色文化示范乡镇、村和社区,建设一批农村文化俱乐部。

相关稿件  
·浙大三学生赴湖州洋北村 调研“种文化”活动
·大学生想给“武术村”拍一部纪录片
·十家媒体一起来 中央媒体聚焦浙江农民"种文化"
·中央媒体热报浙江农民“种文化”
·种文化:中央媒体热报浙江农民种文化
·中央媒体热报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