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
最炎热的夏季,也是本城不少家长“张罗”孩子出国最热火朝天的时候。统计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杭城涌动出国潮,90年代达到小高峰,2000年后更多,特别是自费留学人员越来越多,出国人员的学历和年龄越来越低。
“走出去”热,“归来”也热。近年来,随着杭州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日益扩大,2006年和2007年又连续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最佳城市”,更多的海外学子将目光聚焦杭州。最近由杭州市科协、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牵头组织的一次归国科技人员调查显示,214名受访归国科技人员中,35%表示因“想发挥专长报效祖国”而回国,30.4%则因国内大环境改善、政策优惠而回国。
由于“海归”科技人员掌握学科前沿,动手能力强,能熟练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外语水平较高等原因,调查显示,有4成左右归国科技人员选择自主创业,企业类型则以高新企业为多。据统计,杭州市归国科技人员(含省属单位)共创办各类企业300余家,2005年实现技工贸总值为153亿元。于是,海归与本土企业的博弈已经在所难免。
天时之争
双方打成平手
毫无疑问,如今海归归国创业恰逢其时。为吸引海归回国创业,全国各地都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在杭州,除少数早期回国者外,1990年中后期回国创业的,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扶持创业,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科技人员提供创新平台和资金,改善生活条件,并先后通过孵化资金、种子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等多项科技计划,为科技人员提供创新创业帮助。
相对而言,本土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私营企业,由于长期扎根当地,也享有得天独厚的创业优势。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今年的《全球创业中国观察报告》显示,近5年来中国创业环境逐渐好转,2006年与2002年和2003年相比有明显提高,创业环境评分为3.03分。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只有综合评分超过3分时,创业环境才进入良好和很好的状态。因此,中国创业环境目前属于良好状态。
在天时上,海归企业和本土企业战平。
地利之战
融资不畅、信息难觅深困海归企业
市科协、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组织的相关调查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融资渠道不畅”成为海归科技人员创业面临的最大难题,214人中,共有86人选择了这一项,占40%,且首选多达54人,远远高于“政府对归国留学人员支持不够”、“工作配套条件不足”等其他方面。
为什么会遭遇这一难题?专家指出,因为现有体制无法适应高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特殊要求。风险投资机制刚刚起步,政府和社会又无法在资金上对归国科技人员大力支持,使得大量的高新企业和高新项目因为没有资金无法启动和生存。一位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科技人员坦言,回国创业,资金的匮乏难以解决,以至3年前自己在杭一手创办的企业,至今裹步不前。
此外,调查还显示,由于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情况变化较大,而归国科技人员由于一直生活在国外,对信息的掌握等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所需条件不十分了解,这也成为其创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显然,从地利角度看,不论是对本土客户的了解,还是销售渠道的建立,本土企业占据更明显优势。
人和之求
人才优势成海归创业一大特点
尽管归国科技人员回到祖国,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工作,但他们与国外仍然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市科协、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组织的调查显示,214人中,与国外保持联系很多和较多的有134人,占62.6%。这一点,对于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创业的科技人员来说,都有极大的帮助。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开展国际合作,这是许多本土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度。
与此同时,一些留学人员还选择以团队形式回国创业,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留学人才,这也是海归创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优势之一。
专家指出,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革命和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相比而言,大部分本土企业正面临着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从不规范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战略转型。人力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与海归企业的团队质量相比就略显逊色了。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同时,新经济不断显示其无穷的生命力。对于未来,海归企业与本土企业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经济学家说,这两派企业的合作将成为一种趋势,就是说,“本土企业家”要把发展海外业务作为主要项目来做,反过来,“海归创业者”也应该更多地融合于中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