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山下,78岁的陈宜梁,每天在等一场雨
难熬的夏天已过去了一半,但记住那些小人物经受过的和正在经受的艰辛!记住他们的表情也是这个时代发展中的一部分。
浙江在线08月10日讯
月8日,馒头山路209号,气温37摄氏度。陈宜梁赤着上身坐在床上,换着电台,头顶上一把“袖珍型”吊扇“咯吱咯吱”地转着。门口的煤炉上,一把生锈了的茶壶正冒着热气。
中午12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虽说刚过立秋,太阳依旧火辣辣地烤着那一片低矮的旧房。陈宜梁带记者进了屋,一个20多平方米的屋子,隔成客厅和卧室。地上褪了色的红油漆大多已脱落,露出大片大片的水泥地。看到陈宜梁赤着脚,记者不好意思地退了出去。他笑着招呼说没事,反正一天要擦好几次地来降温。
屋子里很闷,可为了防止阳光射到室内,窗帘还是拉得严严实实。他说,前几天用温度计量了量,客厅41摄氏度,里屋还要高1度。一个78岁的老人呆在这样的屋子里,原本干皱的皮肤似乎正继续一点一点被蒸干。“都住了40多年了,年年如此。”他苦笑了一下,去给记者倒水。他说水是昨天烧的,两把热水壶交替着用,当天烧的水凉到第二天就能直接喝了。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宜梁没结过婚,一直一个人孤零零地过。
门口的塑料脸盆里放着两碗菜,一碗糖醋鱼,一碗霉干菜,是他中午刚吃剩的。确切地说,糖醋鱼是前一天中午烧的,霉干菜已经吃了半个月了。由于没有冰箱,他只能把菜浸在一早打来的井水里,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保鲜”。
每天上午9点,陈宜梁早早地就把饭烧好了,凉到中午正好能吃。他每次都会多烧点,这样不仅晚上不用再烧,连第二天早上的泡饭也解决了。
“炒菜时一边忙着锅里,一边用毛巾擦头上的汗,擦慢了,汗水就掉到锅里,每做完一个菜就要擦把脸。”所以,为了降温,他基本放弃了开火、用油的厨房生活,能煮的就不炒。像小葱拌豆腐、凉拌黄瓜、酱油皮蛋这些可以直接吃的菜就更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自从肉价上涨后,陈宜梁说自己已经三四个月没碰过肉了。“今天买了个三黄鸡,刚好碰上邻居正好一人半个,平分才13块钱,等下炖了晚上吃,鸡汤还能煮青菜汤。”他笑着露出仅剩的几颗牙,每月390元的“低保”收入,这样已经算是改善伙食了。
苦夏,除了尽量吃得清淡些,人们还常会煮点绿豆汤和凉茶来消暑。社区里给陈宜梁这样的“无保户”每人发了两斤绿豆,两斤红豆,两斤莲子和四斤白糖,可他几乎没怎么动。“甜的东西放不久,我一个老头子,烧一锅根本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就坏了,多可惜啊。”想吃又不忍心浪费的无奈一直让他很矛盾。难得烧几次,他就拿去分给邻居。
这样的矛盾还不仅仅在吃的方面。他每天都在等一场雨,因为下场雨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但是他又担心老墙上的道道裂缝,到时屋外大雨,屋内小雨;他去防空洞里乘凉,可出来了感觉更热,一冷一热很快就让他大病一场……
买不起空调,屋里惟一的降温工具就是电扇。除了那台和房子一样“年迈”的吊扇外,还有两台风扇,一台没有前盖,一台没有后盖,很奇怪。记者随手摸了摸电扇,扇头有些发烫,陈宜梁说,一般每隔2个小时就得让它休息休息,否则恐怕要“罢工”了。
“电扇开着吧,晚上睡觉太吵,不开吧,又嫌热,蚊子也多。”入夏以来,他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热醒了,起来擦个身,在走廊上站一会,再回屋继续睡。这样的状态一个晚上起码重复五六次。“有时候实在热得受不了,就去门口那对外地小夫妻开的机器麻将店里“蹭”空调。可那地方很小,客人一多连个转身的地方都没有,我也就不好意思再待在里面了。”
连日来的热浪让市民们酷暑难耐,很多人躲在空调间里不愿出门,但在这个位于凤凰山角下,馒头山路深处的老墙门里,还有成百上千个“陈宜梁”在忍受着煎熬。听说受台风影响,接下来会凉快几天,他们挺高兴,毕竟最难熬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大半。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屠晨昕 徐洁 郑琳 徐娇 陶玉其 张瑜 唐光峰 韩晓军 陈伟 竺军伟
编辑:
陈天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