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总结反思杭州动漫这几年走过的道路,首先要弄清的一点是:先有脑袋(艺术),还是先有商业?
近年来,杭州市出台了不少扶植动漫产业的举措如专项资金投入,减免税收和办公场地租金等等。但动漫是一种全新的创意产业,不能用发展传统产业的思路去建设——一个印刷厂老板可以把书印得很好,但让他去办出版社出书,很可能就一塌糊涂。动漫创意不是办几次动漫节出几部作品就能发展起来的,它需要长时间的艺术积累。
当代艺术产业的特征是既能消费又能创造,这是一种新的生活与产业状态。所以对杭州市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杭州的整体艺术氛围,打造一个跟动漫、跟艺术有关的生活圈,吸引并留得住艺术家设计师。有人,有氛围,才能有创意产业。什么是原创?什么叫创意?实际上就是有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接受变形金刚、接受多啦A梦?就是认可了美国、日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这种价值观,再谈商业化就要简单得多——相比于美国动漫,日韩动漫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更东方化,这或许就是日韩动漫可以从欧美动漫重围中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
在解决了先有艺术,后有商业的理念之后,具体问题就找到了思路。
先说会展。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各种动漫展,杭州凭什么跟京沪争?为什么要像上海、广州那样搞街道巡游?能否强化动漫节中的动漫短片节,咱就在西湖边搞水幕电影、山水动漫,这些都是上海无法比拟的。把西方的、日韩的动漫“达人”们都请来,让他们知道:杭州动漫短片节是纯艺术的、实验性的、原创性的独立短片节,就像戛纳电影节一样,让全世界的动漫爱好者都来杭州旅游、看电影。
再说说从业人员。动漫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有真正的发烧友和狂热分子,杭州连个像样的涂鸦都没有,这样的个性表达都没有,谈何原创?
群众基础。日本、韩国几乎每个小孩都会画几笔,而杭州的孩子美术基础太差。不重视美术教育,没有发烧群体,怎么会有人才?其实,汽车改装、各类模型等,都是先有大量的玩家,从中产生顶级的发烧友并发展成职业,循环再形成产业的。有多少杭州的家长、老师能认同孩子跟动漫式的“怪怪的”思路和审美趣味?我们是不是该多弄些墙、黑板,让孩子们涂画,画得好就办展览。先搞动漫墙、动漫宫,别上来就跟孩子讲黄宾虹、米开朗基罗,就让孩子去美术馆。
上述种种,都是与培养氛围有关,至于产业规划、决策执行、传播途径等等,都应该顺应“氛围优先,设计优先”的原则。记得“先有脑袋,后有产业”,做出来太容易了,关键是设计。发展动漫有瓶颈不要紧,有瓶颈证明不是谁都可以做“动漫之都”的。如果杭州找准路子,好好发扬自然人文优势和福布斯所推崇的商业精神,绝对应该成为“动漫之都”竞赛中最有竞争力的选手。 □蒋梦桦